XX县区新农合制度实施情况调查与建议关于家乡新农合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08级思想政治教育祝鑫鑫【摘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该文从笔者的实践调查经历,结合国家政策,以访谈乡村医生和农民的方式来探究新农合实施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各方心态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求细节的完善。【关键词】新农合现实问题政策建议一、关于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1996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现在许多农村发展合作医疗,深得人心,人民群众把它称为“民心工程”和“德政””。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因此新农合在2003年即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预计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据笔者调查,在家乡的农村绝大部分都已加入新农合,且效果明显,政策口碑非常好。毕竟大病住院报销减轻了本就负担甚重的农民一大负担,是一项惠民工程。因为“看病难、看病贵”曾被称为中国老百姓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之一,农村“看病难”更成为“一保五难”中最令农民挂心的难题。这一制度的覆盖实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此难题。但基于唯有住院才能报销的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在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因为许多农民出于现实的计量,对于某些病情也往往毫不犹豫地选择住院。在传统的观念中,住院永远是彻底解决病根的上佳之选。但这只是极少的现象,因为农民整天要忙于农活或者副业,没有闲心去住院,非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去住院的,那成本太大。由此看来,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种顺应形势,适合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理性制度安排,在为农村居民提供适度的医疗和卫生保障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从部分省份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医疗保障的依托在中国农村,随着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渐退出,造成了农村人口看病贵和看病难等现实问题,甚至一些农民因此而致贫和返贫。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并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农民迫切需要一种新型医疗保障制度,能够满足医疗和卫生保健的需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是应农民对医疗保障的迫切需要而产生,为农民的健康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这一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大病实现统筹,个人账户可以累积转存,解决了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增强了农民的自我保健和保障意志,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使得绝大多数农民愿意为自己的健康投保。(二)新型合作医疗为大病医疗提供了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了大病统筹机制,比如XX省参保的农民以户为单位每人每年交10元的保险费存入个人账户,就能得到国家、省、市、县财政共计40元的补贴形成社会统筹基金,参保者大病治疗所发生的费用就可以按规定的标准得到补偿。这一机制切实解决了农民大病治疗问题,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三)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和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旧合作医疗制度相比,统筹层次高,管理体制健全,各级财政补贴到位,并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以XX省为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县为统筹单位,各乡村的缴费都要交由县经办机构统一管理,并按照统一模式建立了县协调委员会、县经办机构和监督机构,实行缴费、筹款、核算、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有效地规避了制度运行的道德风险问题,提高了制度的安全性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