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的舰队》读后感破落的世家子弟,去势的太监,明成祖的亲信,一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的总指挥,客死他乡的船长、、、、、在郑和的身上,矛盾而又神奇地集合了这样的一些身份,因此看起来他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还要传奇——他是一个复杂的传奇人物。他的存在有利于我们把那段纷乱的,同时又是迷茫的历史看得清楚一些。一、命中的三个君主朱元璋明朝建立之初,北方的粮食等物资比较紧缺,需要大量从南方调运,朱元璋时代常以海运来实现这种南北物质的转移,这在客观上刺激了造船业的发展。在朱元璋休养生息的政策下,明初局势稳定经济繁荣,朱元璋一生鞠躬尽瘁,为他的子孙留下了一份丰厚的遗产,也为郑和的出征筹措了经费。朱棣一位大逆不道的皇帝,违背自己的父亲,杀害亲侄子,登上皇位。无论如何,对于郑和来说,朱棣是他命中的福星。朱棣一登基,就提拔了郑和。并在永乐三年(1405)派出了郑和使节团。有人说,这次出航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海上搜捕,有人说这是为了在军事上震慑海盗,有人说,这是朱棣为了实现“万国朝贡”的政治理想。总之,历史选择了朱棣,朱棣选择了郑和。朱瞻基朱棣的孙子。正是这位年轻的皇帝的意志造就了郑和的最后一次远航。郑和下西洋耗空国库朱棣死后,反对声风起云涌,郑和的梦搁浅了八年之久。终于,机会来了。曾经耳闻目睹当年万国来朝贡盛况的朱瞻基无比怀念往昔的辉煌,他希望能延续祖父的梦想。于是,年过花甲的郑和有一次出发了。二、从历史中走来的郑和郑和领导了著名的七下西洋活动,他在中国历史上刻下了重重一笔。然而,这样一位几乎改写了中国历史的人物,却长第1页共9页久地淹没在历史上的尘埃之中。郑和,其实就是1381年傅友德出征云南时被抓进宫的马和,马和在被阉割之后被送进了燕王府中。人生的成功,不在于拿到了一副好牌,而是怎样将坏牌打好,人要学会从逆境寻找生存之道,从中享受每个过程。郑和就是拿了一手坏牌却能打好的人。马和从一个贵族子弟沦为明朝的一个小太监,以一种超乎寻常的隐忍在大明朝活得有滋有味。跟随燕王朱棣更实在靖难之役中让朱棣刮目相看。谁能说历史对郑和的选择不是一种必然呢。三、希望在悲伤的前进郑和的船队一出场就遭遇了晴天霹雳般的打击。造访了爪哇国,爪哇西王未加细究便将鲜血未烧尽的矛头指向了郑和他们。这些可怜的官兵大约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便倒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郑和士兵被杀了一百七十多人之后,一支拥有两万士兵的庞大航队最终不得不惆怅地离开了血腥犹在的爪哇,留下了一个软弱的背影。四、有朋自远方来郑和的舰队所到之处,金相玉带,锦绮纱罗,黄金,白金,铜钱、、、、应有尽有。充分展示了明朝“地大物博”的天朝上国风范。于是海上的造访者闻讯而来。渤泥国王作为第一个造访明朝的海外国王,他得到了朱棣的热情接待。此后越来越多国家或者“慕利”而来。总之一时出现了万国朝贡的辉煌景象。然而,如果朱棣愿意关注一下国库的变化,他也许会明白这只是一种泡沫般假象。五、脆弱的理想1421年紫禁城的一场大火,为郑和下西洋划上了一个不太完整的句号。朱高炽一纸暂停下海的命令。让余兴未尽的郑和提前谢幕。此后,郑和的梦搁浅了八年。郑和渐渐老去,宝船蒙尘,海棠依旧笑春风。宣德六年(1431)。距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已经十年了,郑和再一次从长乐太平港登上了远行的宝船。就像中国最终没有迎来海洋文明一样,郑和没有等到属于他的春天。第2页共9页郑和死了。郑和在古里时病逝了。从那以后,南中国海上一片死水,中国已经离海洋文明越来越远。结语:残酷的分水岭尽管这位中国大航海时代的领军人物率领那只庞大的舰队第一次远行距今不过六百年,郑和却隐匿为初中课本上寥寥几行乏善可陈的文字。有的学者提出,如果中国持续发展了郑和时代的开发政策和航海探险,那么今天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这注定是个伪问题,历史不容假设,这也是我一直阅读历史资料的伤感,有时很希望有些事没有发生而是以另一种发生了。郑和没能像比他晚得多的哥伦布和麦哲伦发现新的商机和新的领地,他只是一个受命远行的船长,为了帮助皇帝实现一个遥不可及的政治理想。郑和的悲剧在于,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