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死不渝读后感至死不渝大家读过吗。我们看看下面的读后感,大家一起阅读吧。(一)终于翻到《至死不渝》最后一个字,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也有了不是结果的结果。我不知道,从经济的角度看,用45.7万字的超长篇幅来写一个平常女子的爱情,是不是有点奢侈。但我知道我花数个日夜读这部小说是奔艾米去的,她的《山楂树之恋》曾深深打动过我。两相比较,《至》明显有《山》的影子,主题同样风花雪月,单纯的女主角同样面貌模糊,连故事的结局也颇相似。但既然只是影子,《至》的味道就比《山》差一些:《山》好比甘草,甜美而回甘,《至》则如高粱饴,甜糯却不宜多吃。故事放在“备战备荒”年代,这是艾米的惯用招术。石燕出场了,一个清水菡萏样的女子,在两个才华横溢男人的心湖里同时溅起涟漪。她舍不得黄海,又丢不得卓越,只好把黄卓二人和自己一起拉进漩涡。三角恋戏台搭好了,读者一点点掉进陷阱。终于落幕,剧中人“大梦如初醒”,风花雪月之后,生活与爱情重新开始;而读者叹一声后,该吃吃该睡睡。在一个思想不再禁锢的时代,选择谁恋爱、如何去恋爱成为一个开放的问题。但我们不可以同时爱两个人,又被两个人所爱,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厮守到老。所以才有了石燕在卓越与黄海中的举棋不定。即使是黄海和卓越对石燕那所谓不渝的爱情,也不过是他们对自己极度自卑,以及对石燕所拥有的纯洁、善良、正直极度憧憬下的产物。王子与公主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这是童话;妻子为出征的丈夫苦等至死,这是传说;将爱的感觉和爱的对象秉持至死不变,这就是神话了。“我爱你,至死不渝”,我已经过了听到男生说这句话就感动得花容失色的年龄。死,使爱凝固,只有死了的恋人才可以肯定地说是不会变心了。爱情是属于现实的,我们爱的对象、爱的感觉、爱的方式都可能会改变。总有许多远比死亡更无奈的因素,在左右和分割着我们的爱情。于是,所谓的“不渝”,往往就变成了一种如鲠在喉的无奈和第1页共3页遗憾。纯爱虽美,毕竟空中楼阁。所以,我欣赏的不是这场纯爱,而是艾米在心理刻画上比较成功的表现。她把石燕丁香一样的哀愁,夏花一样的喜悦,未历世事的单纯,忽喜忽忧、患得患失、柔肠百结的复杂心态,表现得自然而出彩,石燕的爱情,更多的不是在现实中进行,而是发生在她的心里。艾米用了大量细腻文字来展示石燕的爱情心理活动。描写得丝丝入扣而又生动贴切,给有过爱情经历的人们一种荡漾其间回味无穷的经久享受。(二)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了母亲,那么他就像一棵孤独的小草,肯定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首《游子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母爱的无私和永恒。我有一个慈爱而又年轻的母亲,她很爱我,我也很爱她。记得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忽然觉得自己的头有点痛,急忙告诉了妈妈,妈妈一量体温,“哟,39度,发高烧了。”母亲急坏了,自己凭着简单的医术,给我喝了几颗感冒药,艰难的背起我,一步一步赶忙朝医院走去。每走一段路,妈妈就问我:“孩子,疼不疼。你要挺住。”到了医院,医生让我留下来住院,妈妈一会儿交费,一会儿取药,忙得不可开交。在母亲精心的照料下,我的病一天一天的好转,而母亲却一天一天的消瘦,微笑的脸庞没有丝毫的血色。霎时,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那一天,我才真正懂得了母爱的真谛。还有一次,寒风呼呼地刮着,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我背起书包,向学校走去。而妈妈呢。妈妈嫌我穿得少,特意给我拿了一件毛衣,在后面追赶着我。“妈妈,你冻得瑟瑟发抖的,就不必管我了”,我对妈妈说。妈妈则笑着对我说:“孩子,我冷点倒无所谓,可我就怕你着凉感冒啊。”听了这话,我感激地接过妈妈给我的衣服,对她说:“谢谢您”。如果母亲是天空,我就是自由飞翔在天空中的小鸟,如果母亲是大海,我就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母亲像冬天的火,温暖着我的心。母爱多么伟大啊。第2页共3页(三)我从来没有很认真地为一本书写过读后感,脑袋里面从来就没想过书评要写成什么样子,这次也只是写一下我读完之后的感受。一个很偶尔的机会接触到这本小说,我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