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与民主教育》读后感薄薄的近300字《魏书生的民主教育》这本书,我竟然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阅读。读完它,总有些不舍的依依,掩卷遐思也有些翩翩。魏书生——当代的孔子。书中屡次提及,而我之前对此并不知晓。我感觉自己这二十几年来,好似一个盲人般独自在教海中“探航”,显得苍白单薄。吕叔湘先生在《谈魏书生同志》中说道:魏书生不是一般的教育家,他立志献身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教育家都能做到的。他想着的是全体学生,要把他所有的学生教育好才甘心。这事一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晋升,也可以说是宗教家的精神。读到这的时候,我静止了,发现自己不知何时,不知为什么,把所有的学生教育好这份信念竟然变成了思想中的乌托邦,简单粗暴的行为,急于求成的心态让我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学生的潜质。我眼前呈现着孔子失去颜回时的那份发自肺腑的悲怆,这样的人才是圣人。而现在的我,竟然开始怀疑这份真挚深情的存在。书中的魏书生,这位优秀的教育家用行动诠释着,并告诫着我们:这份深情是教育者的情怀,是教育者应该具备的情怀。魏书生——民主教育的成功实践家。“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好习惯”的教育理念,勇敢的改革胆识、不断进取的科研志向、顽强的自学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语文教学、班级管理中的种种琐细既无豪言也无壮语,只是发动人人、立足时时、做好事事,正如书中所述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在如今的教改大潮中,我被潮来潮去嘲弄着,竟多时顺潮而下而无自我;赶着潮儿迷失方向而失去自我。记得当时接手才上三年级的本班时,我曾信誓旦旦地想用自己的一套方式教授,尽快地引导他们及早走上轨道,便向领导申请能不能暂时不参加学校的诸如月考等考核,至于个人的得失我不计较,当时这一提请就被否定。我没有像魏书生那样幸运,是因为我没有据理力争;我选择了一味地迎合和再三地退让,两年下来,虽甚耗自己精力但成效并不明显,第1页共4页更谈不上似锦。其中,也辅导有十多篇学生作文发表于各种报刊杂志,但是自己个性的教学继承发挥、教育思想总结未有成作,想想仍觉悲哀。自被拒绝申请后,我自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压力甚重,在学校一系列改革行为中感觉种种的不适应,更有力不从心、自卑无助之感。和魏书生先生相比,为了能弃官从教,他竟然申请了150次之多直至成功地实施自己的民主教育,我自叹差之甚远。我不埋怨自己没能遇上伯乐,更不该埋怨自己没有赶上魏书生的那个时代,其实我和魏书生所处的时代都足够的开明和富于创新,只是我缺少了那份胆识和奉献的精神。我已经足够得幸运,上天眷顾着我,让我得到了市学科带头人、“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称号,让我多次有机会在省市区交流学习,得到了他们未能及的那份幸福和愉悦。然而,不知怎么,现在说起这些荣誉时,我总觉有愧疚之感,心中隐隐地感到缺失了什么。魏书生——课堂教学六步的创造者。文中近乎白描式的叙述,告诉我们魏书生能够做到的,我们有心的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做的到且能够做得好。可,事实不尽如人意,为何。关键在于看似极为简单的做法——贵在坚持,贵在平等,贵在尊重。我们不能长此地落实并顶真。反而我自感觉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它们离我越来越远;我离它们也越来越远。这悲剧之源,竟是我们逐渐丢弃的是教育之魂——尊重、平等、坚持。十年课改后的新一轮课改思考,我竟然听到的是有些人全面的否定前一个十年的工作,我们是不是该有些继承和批判的思想,学会扬弃。教育是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经历,我们把它看成了什么。又把它当成了什么。有良知的教育者回顾反思自己的工作,需要静心地斟酌和考量。写及此,我再次恋恋地拿起这本书,封面上“魏书生”三个字的潇洒俊逸,犹如其人看似瘦弱的身形穿梭在学生中间,不细观之,不能分辨哪是师哪是生;仿佛间,灯火通亮处,笔耕者正是他,或低头思想状,或举手微笑之……“民主教育”四字端庄挺拔,似乎紧盯着我,让我把它拾回并再次铭记在心。《魏书生的民主教育》这是教育者,尤其是教育管理者应该花第2页共4页些时间用心看一本书,是看后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