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北去观后感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10级一班占云利20101120123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只是毛泽东在十三岁离家时留书给父亲的诗。十三岁,在那个时代已经是可以独自闯荡,求学报国的年纪了。再面对当今的时代时,这又不得不感慨了。总是搞不清时代在进步还是在倒退,也许时代是前进的,人却是倒退的。刚看完《湘江北去》,有震撼,也有感动。影片讲的是毛泽东等人处在最低谷的时期,身为读书人却不得不被下放到社会的最低层,令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毛先生与那几个孩子之间的互动,他本是对中国教育心灰意冷的人,却被那几个孩子深深感动,不是没有挣扎过的,他胸口中怀揣的所谓“禁书”,终是抵不过内心对孩子的忧虑,对国家的责任。演员并不流利的湖南话,让我不觉有些郁闷,甚至觉得有种毁掉片子的感觉。但是听久了,却又一种奇异的熟悉感,或许我们会对这奇怪的腔调进行调笑,但我们心中绝不会减少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他们即使处在人生的最低端,也绝不会轻言放弃,他们不断用自己的力量,在小小的岗位上奋斗着,我看到那些活在语文课本中的大文豪们,放下了笔杆子,拿起了锄头,端起了铁钳,他们的身上穿的不是光鲜亮丽的长衫,而是破旧不堪的短褂;他们不在明亮的教室里谈天论地,却屈尊于火炉炼钢的煤灰中。但他们依然在战斗,依然不灭身体里沸腾的热血。二十世纪一十年代,中华大地,军阀割据,乱象丛生。毛泽东、萧瑜、陶斯咏、何叔衡等有热血的青年聚到一起,探索救国救亡的道路。尽管后来所走的道路不尽相同,但彼此第1页共12页间建立起来的深厚革命友谊确实羡煞吾等后生啊。大有“士为知己死,仗剑出燕京。”的气概。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才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一百七十一年前,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开启了中华民族百年丧权辱国的屈辱岁月。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一次又一次,我们挣扎在帝国主义的桎梏下,自强不息;一次又一次,我们失败倒下,坚强不息;一次又一次,我们又重新站了起来,奋强不息。终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辛亥革命爆发,废除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中华民族似乎迎来了新生。可是列强横行,国民不振,我们似乎仍身处迷朦与混沌之中。恰同学少年,一群湖湘热血青年,怀抱救国理想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烧现实的寒冰,用艰难的探索寻找人生的坐标。电影《湘江北去》讲述的正是他们的故事。毛泽东、彭璜、萧子升、蔡和森、向警予、陶斯咏""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有理想,有信念,懂得崇高与纯洁的意义。假如眼中只有利益与私欲,那人和只会满足于物欲的动物,又有何分别呢。林文忠公有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与我同在。而区区人言冷暖,物欲得失,与之相比,又渺小得何值一题呢。他们这些同学,他们这些少年,正是如此,也应当如此。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他们满腔热忱,寻求这心中的那份梦想。一次北京之行,一次次与前辈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的交谈,在五四的前夕,俄式革命,十月革命的春风伴随着大战的胜利而润绿着这片历史悠久却也苦难深重的神州大地。同学们,少年们,开始不在迷茫,曙光已经照耀在千里之外的俄罗斯大地上。同时,屈辱的凡尔赛条约、卖国的二十一条,再一次刺痛了国人的神经。呐喊,在北京,在上海,在第2页共12页广州,在我的家乡苏州,同学们群情激昂。之后,全国各界都开始罢课罢工罢市,以自己的力量呐喊,不做东亚病夫,不做亡国奴,要独立,要自强。看过这部电影,我不得不承认,不论是思想的深度,勇气,还是吃苦耐劳,甚至是智慧,我们都比不上先辈。要想负责起中国的未来,让中国永远摆脱“被人耻笑”的岁月,让中国傲然自立,青年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实在是还有太多的路要走。辨明是非,提高自我,履行责任,修身养德,这应该是学生不变的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