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早晨》观后感[推荐]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15车辆2陈莹珠摘要。提到周而复先生的成名小说《上海的早晨》,如今的80后、90后们估计知之甚少,读过小说原著的则恐怕更是凤毛麟角。这也难怪,这部小说主要描写得是解放初期,我国对民族资本家进行改造的事,小说场面恢宏博大,人物众多,情节错杂。应该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初改造的曲折过程。小说对人物刻画也比较细致到位,主要人物个性鲜明,印象深刻。但对于现在的年青人,毕竟离得太远太远。关键字:资本阶级工人阶级矛盾电视剧的主线是反映以徐义德为代表的上海民族资本阶级和以汤啊英为代表的上海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所包括的人物还有地主、农民、商人、中共领导等各色人群。上海是共和国最好的历史见证人,小说描绘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大上海,那些发生在黄浦江两岸的故事。全书以5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描述了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艰难历程,显示了党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伟大功绩,并折射出解放初上海的时代风貌,从中也可引起人们的反思。徐义德是沪江纱厂的总经理。在解放之前,他对上海解放后共产党对民族资本家的政策不了解,心存担忧,就将部分纱锭转移到了香港,并委托自己的弟弟负责管理,自己则留守上海坐观其变。在随后,他又不甘心于失去对沪江纱厂的控制权,老谋深算地与厂长梅佐贤一起收买工人陶阿毛打进工会,以最终掌握和控制工会。我们中国人有句话叫着三十年风水轮流转,一点没错。不要看现在的工人没地位,那时的无产阶级工人狠啊,可以随便批判资本家,资本家的日子难过啊。见到工人都是点头哈腰。徐义德想将资金转到香港去开厂,就说没钱买煤,没钱买生产资料,于是工人就成群结队跑到徐德义办公室,责问他是不是不想建设社会主义了,是不是想饿死工人。吓得徐义德连连说不是,但确实是没钱了。这时来了一个当初造办公楼的工人,他造房子时知道这房子里有暗室,里面藏着黄金。于是他打开第1页共15页暗室,将里面的黄金拿出来,对徐义德说你有钱了,可以买煤买生产资料了。那徐义德也只能乖乖地照办。不过这风水转来转去也不是每个人都转到的,我周围就有些人没转到过。在无产阶级吃香的年代,他们是资产阶级,现在,资产阶级吃得开时他们偏偏又成了无产阶级。我只能悲其不公,哀其不幸,劝其认命。当这些隐私暴露在众人面前,她就要承受外界各种流言蜚语的压力,她会疑虑一旦自己的身世暴露会对自己的丈夫和家人带来的痛苦和压力,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又有义务去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家庭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分裂给她带来无尽的痛苦。这位坚强的女性,毋庸置疑是当时工人阶级的代表,正因为她代表了工人阶级,所以她才获得了新生,获得了自由。汤阿英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真的让读者被深深的打动。总的来说,这部电视剧拍得不错,很有上海味,不像现在有的电影电视剧,虽说也是以上海为背景,也是说上海人,讲上海事,但没有上海味。参考文献:《上海的早晨》周而复著《上海的早晨》:工业小说视野中的观照第二篇:毛邓三论文:《上海的早晨》读后感读《上海的早晨》后感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建国以后的发展,经老师建议,我看了上海的早晨这部连续剧。原以为这是一部励志的电影,在想象中,它反应的是当代人在困境中如何取得进步的。但是,当看了前面几集后,发现不然,它讲述的是资本家在共产党的带领下,走上了正轨。它让我们见证建国初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的社会主义改造。下面,我给大家详细地坐下描述。1949年春,全国解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十分落后,只有大约百分之十的现代性的工业经济,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约占百分之二十。上海作为在刚刚解放的领先城市,呆在这的资本家们也过着惶恐不安的日子。沪江纱厂的总经理徐义德亦是优心忡忡。在解放军还没有攻打上海之前,第2页共15页徐义德早已有了到其它领先城市发展的退路。因为上海的解放,使他动了去香港经营产业的念头。他用在上海解放前夕运到香港的六千纱锭,在香港开办了新厂,又将现有棉纱偷运出上海,换外币存到香港、纽约的银行,并把儿子送到香港读书。但真因为他放不下在上海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