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1944年出版的《通向奴役之路》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其作者是弗里德里希o奥古斯特o冯o哈耶克先生。1974年,当瑞典皇家科学院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一个两个组合(哈耶克和贡纳尔o缪尔达尔),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缪尔达尔是瑞典福利国家的理论创始人之一,并担任过内阁部长,亲自参与福利国家的政策和制度设计。从当时的政治潮流看,瑞典人对他给予表彰,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哈耶克却是现代福利国家最激烈的批评者,早在40年代他就指出,这是“通往奴役之路”。但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们还是决定让他们联袂获奖。他们觉得,诺贝尔奖是一项纯科学的奖项,所以政治立场上的对立不应该影响两人一起走上领奖台。不过,瑞典皇家科学院也承认,在所有分享同一年奖金的经济学家中,这两人确实是共同点最小的。)《通往奴役之路》唤醒了所有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长期以来,哈耶克一直被人们视为经济学界的“叛逆者”、“异端”。他早年就已名扬天下,但在30年代,哈耶克在初到伦敦时在罗宾斯的支持下孤身一人拿凯恩斯的学术观点开刀,终因一时疏忽,败下阵来。《通向奴役之路》出版时,从社会主义拥护者,到资本主义改良者,甚至到祈求政府救助的贫民,无不对他予以抨击,哈耶克由此声誉日下。咸鱼翻身,其书必有其智慧、闪光的一面。其书论述了市场与计划两个方面,旗帜鲜明地告诉人们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通向奴役之路”,唯有走市场之路,方可摆脱奴役。今天,当我们静下心来重读这本《通向奴役之路》时,必会觉得意味深长,感慨良多。在本书引论中,哈耶克大声疾呼,西方世界的民主国家,有重蹈德国覆辙的危险。因为一股祟尚社会主义之风,正在这些国家到处弥漫,而作为文明基础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却渐渐被人淡忘。哈耶克这里所说的个人主义,不是指惟我独尊、自行其是,而是充分尊重个人的兴趣和选择,每个人都能各显其能,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自由也不意味为所欲为、无所顾第1页共22页忌,而是说人们干每一件事情,都是出于自愿,并不是被强按着牛头喝水,身不由己。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是对自由的最大威胁,它天生就具有独裁主义倾向。当法国作家们在描绘社会主义的蓝图时,就认为只有强有力的政府,才能实现他们的理想。独裁较之政府管制更为有害,它从根本上危及到个人自由。因此,以自由为灵魂的民主主义,势必与社会主义水火不容,它们除了“平等”二字以外,别无共同之处.但即便是平等,二者也有云泥之别。民主主义是从自由中寻求平等,而社会主义的平等,只能是从奴役和抑制中实现,因此社会主义的民主,只是徒有虚名。哈耶克坚信,私有制是自由的最重要保障。他把实行私有制的社会,称作“富人得势的世界”,而实行公有制的社会,在他看来,是“只有得了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在私有制社会,穷人的机会虽然比富人少一些,但只要通过个人努力,同样可以发财致富,虽然每个人的收入不可能均等,但走向致富之路的机会却是均等的,这是真正的社会平等。可在公有制社会里,尽管穷人名义上是公有财产的主人,但实际上,哪一部分财产也没他的份。不仅如此,由于事无巨细都被当局牢牢控制.老百姓只得低声下气,任人摆布,靠当权者的“恩施”过日子。哈耶克于是问道,究竟是一个“富人得势的世界”好,还是“只有得了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好呢。在哈耶克看来.一切类型的计划经济都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并没有多少区别,它们都是集体主义。哈耶克认为,迄今为止,对配置资源来说,竞争最为有效,计划是与竞争鲜明对抗的,它只有被用来弥补市场缺陷时,才能与竞争结合起来。如果完全限制竞争,而用计划取而代之.那么结果必将一塌糊涂。哈耶克历数了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计划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在市场经济中,信息浩如烟海,情况复杂多变,一个人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面面俱到,考虑到所有相关因素,因此,分散决策势在必行,由当局用单一的计划来控制经济,只会弄巧成拙。而且,在计划体制下,企业家的收入和升迁,并不仅仅取决于业绩,而往往由上级主管部第2页共22页门说了算。这样,企业家与其“眼睛朝内”,在企业埋头苦干,还不如“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