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王朝》观后感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历史题材影片《天国王朝》的背景设定在十二世纪末期,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期间。当时的耶路撒冷被基督徒军队控制已逾百年,而另一方面穆斯林也在伺机夺回耶路撒冷。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欧洲大陆的平民和贵族都向往着去他们心中的宗教圣城耶路撒冷,寻求赎罪,寻求财富,寻求和平。影片主要讲述了铁匠巴里安由于一个素未谋面的骑士父亲的突然出现,致使他的一生发生了奇妙的转折,继而保卫耶路撒冷城并对抗想从基督徒手上重新夺回耶路撒冷的伊斯兰领袖萨拉丁的故事。在整个影片中,分别有两次谈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象。第一次是国王与萨拉丁两军对垒后的谈判,一代枭雄沙漠之王萨拉丁带给我们的是彪悍威严的感觉,但与之对比,病残之躯的国王凭借超人的意志力,在气势上没有半分的失色,他让萨拉丁撤退。看着国王面具下的眼睛,虚弱却从容淡定,即使病入膏肓,仍然高昂着优雅的头颅,是的,他赢得了萨拉丁的尊重,他无愧于国王的称谓,这才是真正的强者。第二次是城破之时,巴里安与萨拉丁的阵前谈判。谈判中,巴里安对萨拉丁说他们将不会投降,直到与萨拉丁军队同归于尽。这种做法是我能够想到的,然而,想不到的是,当萨拉丁开出条件,说只要献出耶路撒冷,他会放生城内的所有人,直到他们到达基督徒的土地时,巴里安同意献出圣地了。按理说,这当然会引起极大的不满。他是一位十字军骑士,有多少和他一样的骑士为了这座基督教的圣地而在圣战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当他回首对城内的军民说:“我交出了耶路撒冷,所有人都会安全地出海。如果这是天国王朝,那就让神的意志来支配它吧。”的时候,所有人都在欢呼,仿佛他胜利了一样。看到这里,我不禁发问,是否只有胜利才是英雄。的确,胜利,荣誉,乃至于信仰""这些都比不上人的生命。随着战役增加,只会带来无尽的杀戮和掠夺。巴里昂在城下做出的抉择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他没有取得光辉的第1页共19页胜利,然而比起那些在成河的鲜血和如山的尸体中建立自己的荣誉的胜利者,又是无比地高尚。有时候,强大的并不是武力,而是我们的心灵。“耶路撒冷”,意为“和平之城”。但即使是近一千年以后的现在,和平依然没有降临在耶路撒冷。基督教和穆斯林千年的纷争还在继续。我想,这部电影传达给我们的,不是宗教间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不是征服与杀伐的道德评价,不是上帝选民与异教徒的贵贱之别,而是颂扬了在宗教与民族纷争中始终高扬的一种理想主义:以良知磨合争端、以“为民”为最高道义。第二篇:《天国王朝》影评《天国王朝》观后感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或者说方法之间,往往是迥然的彼此反对着,理想的结果需要一个并不理想的过程来实现,就像黑夜迎来黎明,彼此矛盾的事物又给彼此的出场做好了铺垫。在高原上,在雪山脚下那段时间,得到了难得的宁静,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心境上,都允许了一定程度的把思路从工作中释放出来,偶尔畅想四海五湖,可能所谓旅游开阔心胸差不多就是这样的原理。众多思路可以放到一部电影里面说起,表达总得有素材,而且还得是有趣的素材,这部电影应该属于这类,电影中文名叫《天国王朝》,已经有名很久了,只是迟到今年才真正从头到尾的看一遍。在表现十字军东征这题材的电影里面,它是我看过的最优秀的作品,虽然在历史真实性和情节连缀上并非完美无缺,不过它本身就是电影而已,不应当提出纪录片的标准,反而正是因为爱之深才能责之切,能让人有兴趣找bug的电影首先就是有影响力的有吸引力的电影,更加衬托出它的成功。电影以贝里安为主角,讲述贝里安在默默无闻从事铁匠多年后,继承生父的耶路撒冷伊柏林男爵地位并前往耶路撒冷王国,见证并参与了十字军与萨拉丁之间气势恢宏的战争,最后以耶路撒冷重回阿拉伯世界,贝里安回到欧洲继续以铁匠身份生活结束。《天国王朝》最大的杰出之处在于它是以历史为依据,以第2页共19页真实人和物为创作基础的,所以首先就摆脱了同类电影为了吸引眼球,大肆以近乎神话的手段来夸张主人公的传统。贝里安在一开始作为铁匠生活的时候,因为妻子的自杀,并因为自杀者不可以升入天国得不到正式的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