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的观后感(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几天,好多人一直在看cctv综合频道《永远在路上》,该剧以纪实的手法,真人访谈和案例分析,深刻剖析了违法犯罪分子内心的独白及犯罪的全过程。该剧的主人公都是我们熟悉的身影,还有经常在电视上抛头露面的领导干部。而今都身陷囹圄,孤独终老。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枉费了卿卿性命。自古以来,都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想他们在牢中,如今作何感想了。而我们这些作quot;壁上观quot;曾经的同仁是不是要引以为戒了。掩卷长思,常常夜不成寐。我们党从雪山草地一路走来,何其不易。曾经经历了那么多的枪林弹雨,九死一生而能坚贞不屈,不改初衷,而使江山变色,天下为quot;共quot;.而今,为了一己之利,私欲膨胀,最终为人所不齿。落得如此之下场。时也。命也。非也。自始之终,他们都是从一些蝇头小利开始,最后导致私欲膨胀。最终划向罪恶的深渊。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想,当初入党的时候,他们也是有坚强的信念的吧。为什么在灯红酒绿中迷失了自我。在金钱和利益的面前败得体无完肤。这就是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所说的糖衣炮弹。是的,毛泽东以他洞察千年的慧眼,早已预见今天可能发生的一切。所以,他在解放初挥泪斩马谡,严惩张庆山、刘子善。而换来了共和国长达数十年的风清气正。想当初,前总理朱镕基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反腐败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对老虎绝不能姑息养奸,准备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的一口,无非是个同归于尽,却换来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和老百姓对我们事业的信心。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严惩腐败的决心和雷霆行动,换来今天的风清气正,百姓对我们事业的信心。法不严则不治,令不行则不严。但另一方面,从建国以来,或者说,古往今来,腐败分子为什么络绎不绝,赶不尽,也杀不决呢。当然,这里有人的私欲作祟,更有法制的漏洞。我们不但要打击腐败,更要加强法制建设。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第1页共3页和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对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一辆,他摘掉了车牌,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而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停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quot;破窗理论quot;.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被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法制国家,习总书记指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都是要把破碎的窗子及时的修补好。我辈更应该敬畏法律,遵守法律。才不会像这部片子的反面典型,在铁窗中度过余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随着我国法律的完善,法制国家的建设,我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视之,戒之。《永远在路上》观后感(二):腐败,我们忍受不了近几日,我们的身边是否出现了一股新的quot;追剧潮quot;,单位领导和同事茶余饭后谈论的是否也是这部quot;潮剧quot;,那么究竟是一部什么剧让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如此着迷呢,如果你仔细打探一下,你会发现原来大家最近在quot;追quot;的是中纪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路上》这部纪录片反映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quot;四个全面quot;战略布局高度,正风肃纪,锲而不舍纠quot;四风quot;,赢得党心民心;反腐惩恶,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专题片既列举了多个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苏荣、白恩培、李春城、吕锡文,蒋洁敏等案件当事人现身说法,进行深刻剖析和忏悔,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