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割席断交》读后感VIP免费

《割席断交》读后感_第1页
1/6
《割席断交》读后感_第2页
2/6
《割席断交》读后感_第3页
3/6
《割席断交》读后感我虽然很尊重古人的观点,但我不得不发问,为什么两人最终都放弃了金子,而后人评价,管宁为优,华歆却是劣呢。既然结果是一样的,但却有两种不同的判定,我不禁要替华歆喊冤。也许有人会反驳我,华歆虽然放弃金子,可他毕竟捡起来过,而管宁却视之为无物。孰优孰劣,一比可知。我看未必,恰恰相反,我从华歆身上看到了一种“物有可舍”的品质。他捡到金子,大可据为已有,而他扔掉了。你不觉得不去占有不应得的东西,比未曾拥有却不想得到更加难能可贵吗。这亦为真性情。相比之下,管宁的形象,在我看来,典型的禁欲主义修道士。看到金子,而视若无睹,我就觉得有些好笑,难道“阁下”的身上衣物,腹中酒食,皆是天外飞来之物。钱本身并没有善恶之质,只在于使用者心之善恶,又何必拒之于千里之外呢。再说割席断义之事。说的是有一天,管宁、华歆在一起读书,这时外面有个贵族驾马车路过,管宁继续读书,华歆弃书观之。于是乎,管宁与华歆这个学习上三心二意的同窗绝了交。这事在现在看来,确实令人难以理解。也许有些朋友又要指出,管宁不慕荣华,华歆却极其贪恋,孰优孰劣,又可知晓了罢。我只能再次摆手,恕我不能苟同。此刻,我忽然想起项羽早年的故事。一日,威武秦王载车于道,项羽见之,脱口而言:“他日,吾可取而代之。”这事亦为后人称道,认为项羽志向远大。同样是看马车,为什么华歆就是贪慕荣华呢。难道亦要他指着皇帝马车大吼一声“吾将取而代之”,借以显其势气而美名传世。而管宁作为朋友,着实得刻薄。岂不闻“君子之志不可移乎。”人各有志,何必强求。一旦对方不如自己的意,或者会损害自己的名声就与其绝交,那么以这个作为择友标准的话,第1页共6页这样的人,我看倒有一个好去处——嵩山少林寺,那儿的人不恋虚荣。最后,管宁隐居山林,守着他希冀的隐士的荣誉而死去。华歆从了官路,赢得清正廉名,在乱世中赫赫终了。若是我,绝不慕管宁,毋如学华歆。大丈夫当匹夫之责,岂能在深山茅屋中苟安。评。本文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为华歆正名”,“毋如学华歆”。其中对管宁的嘲讽,惹人会心一笑;引项羽早年“可取而代之”的典故作比,令人拍案叫绝;当匹夫之责的丈夫气概,教人击节而赞。言语诙谐中透出刚烈,嬉笑间自成一格。第二篇。读《割席断交》有感“割席断交”这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讲得即为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现常被用来表示,不可以与志向不相同的人结交为朋友。故事中,管宁见了金子“挥锄与瓦石不异”,世人褒赞有佳。而华歆拾起来,知道是一块金子后也随手抛弃,不也体现了他不在乎钱财吗。世人又何为贬损。何来“志不同道不合”之说。又两人同席温书,见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华歆之所以出去看热闹,也只能说明他读书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并不能够确切地评判他的人生志趣吧。管宁、华歆、炳原皆为三国名士,有“一龙”之称。华歆是龙头,炳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管宁与华歆又为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宁又怎会只因为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热闹就闹绝交,这难免让人在看文章时引起怀疑。是管宁的“小题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说。由于社会时代的因素,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谈,一部分文人尤显得特立独行,守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傲世姿态,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如此,管宁成就了超逸之名,华歆畅达仕途反而流俗。管宁成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范,华歆注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然而,管宁饱读诗书后明白了世情,从而选择全身远祸,还乡做了隐士,与华歆的满腹经纶用于经天纬地,施民以惠政,第2页共6页究竟孰浊孰清。据记载,华歆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且功就之时,他不计前嫌,不萦私怀,屡荐昔日故友管宁出仕,大有让位以贤之高态,实在让人感佩。华歆如此德才兼备之人,后世的声誉却一直因“割席”而受累,着实令人扼腕。第三篇:席慕容读后感席慕容读后感无题的爱(席慕容散文集读后感)树叶在告别树枝的时候,只来得及作短暂的告别,席慕容读后感。她在那一瞬间里快速飘落,在和绚的秋风中作了几个潇洒的自由翻转。树叶一直把泥土看成是自己最...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割席断交》读后感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