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漫记》读后感——陈鹏——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有感于永正老师读了田冰校长的《十二种素质,十二句箴言》,写下了一篇名为《感谢书》的读后感;这些天我认真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真是感慨万千,受益匪浅,也忍不住写下了这篇《感谢书》,权当学以致用。翻阅着厚厚的一本《教海漫记》,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不觉得枯燥,因为书中没有烦人的教条,没有苍白的理论,而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有趣的生活片断。我仿佛走进了于老师的课堂,走进了于老师的办公室,甚至走进了他温暖的家庭。读了《教海漫记》我感触颇深,才知道名师的背后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和代价,这也正印证了另一位优秀教师的话:名师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感谢《教海漫记》的教育篇,让我明白了在教育的路上,要学会忍耐与宽容,不管你遇见什么样的事情,不管你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要沉得住气,不能乱了阵脚。回想一下自己从教十四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特别容易动怒,就象于老师所说的:时时刻刻都有被学生推到愤怒边缘的危险。读了于老师四个小故事,我知道了老师的发脾气对学生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效果,反而会伤了学生,教育也就彻底失败了,最后自己因为生气还伤害了身体。我们坚决不能做这种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傻事。书里收录了赞可夫的名言,值得牢记:“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在以后的教育过程,我一定要好好用上这一招。记忆非常深刻的是于老师用于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堵截与疏导。我恍然大悟,更让我惭愧不已。自己面对那些调皮生、后进生,是那么的无助,而于老师却能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进步。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希望我也能用这些方法让班里那几个学生进步。感谢《教海漫记》的教学篇,让我心里的一个个困惑解开第1页共11页了。原来教语文真的很简单:精讲,多读;其实语文作业最简单:写字、读书、背书、作文。而篇章中讲述的作文教学方法,更是让我如获至宝,恨不能马上开学,马上就在学生身上试验一番。我有一个观点是与于老师非常一致的,那就是艺术教育在小学生成长中有重要的意义。我很赞同书里收录的这几句话: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不懂音乐,人生是一个错误;重视艺术(特别是音乐)教育吧。愿我们学生的人生不是一个“错误”。很想告诉于老师:在学生踏进小学大门的那天,我就告诉每一个家长和每一个孩子,在这六年的时间里,每一个孩子要学会一门乐器。感谢《教海漫记》的修养篇,教会了我如何与家长相处、交流,让我发现了自己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是不对的,现在我明白了:和家长相处,也要处“心”,多份了解,多份情感交流,多份体谅与关心,就多份教育的希望与成功。也教会了我要懂得以人为镜。“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以贤者为镜,发现自己努力的方向,激励自己去争取;以不贤者为镜,则是透视自己的丑陋,剖析自己,矫治毛病。更让我明白了,只有童心不泯,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才能完成教育使命。读过了这本厚厚的书,有一个故事现在想起来还想笑:一个中学生问于老师怎样写论文,结果于老师给他讲了一个“疝气要动手术”的故事,让学生听得手舞足蹈,心服口服。连我也觉得写论文真的不难,想想于老师讲的这个故事,就可以随手拈来。于老师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德国的海因·曼麦说过的一句话“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更能为之接受。”幽默在于老师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幽默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在于老师身上,展示得更多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不难看出,于老师是一位了解儿童、研究儿童,与孩子们同唱、同跳、同喜、同悲的老师,他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听他的课,感觉到的是轻松、生动、幽默、风趣,时间再长听者也不觉得怎么累。因为他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进行教学,在轻松第2页共11页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增长能力。记住于老师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