艽野尘梦读后感(一)任伟夕阳尚未散去余热,隔窗遥望这个城市沉浸在一片暖黄之中,严冬的清冷陈阵掠过心头。闲暇时仰卧在窗边,读完了陈渠珍百年前的入藏笔记——《艽野尘梦》。跟随着他出生入死、辗转万里的军旅画卷不断浮现在眼前。掩卷良久,思绪翻滚。1909年,英军侵藏,年近27岁的陈渠珍随川军入藏平乱。到达昌都,侦察敌情被捕后靠智勇脱险。巧遇勇敢善良的藏族姑娘西原并结成姻缘。参加工布江达、波密战役,行军旅途,涉尽奇险。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进藏川军暴乱,身为同盟会员的陈渠珍迫于形势,策动手下115名湘黔籍官兵,取道藏北羌塘草原,翻越唐古拉山入青海返回西安。孰料苍天不遂人愿,一行误入歧途,迷困荒漠,断粮挨饿,茹毛饮血,绝地辗转7个多月,直至1912年6月,历尽千辛万苦到达西宁,仅7人得以生还。感人肺腑的女主角西原也向人世投下最后眷恋,埋骨在了西安大雁塔。至此,哀痛涟涟的泪水浸漫了阅读者心绪。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莫等闲,这是对远征的豪迈概括。中国历史上不乏远征,大禹治水、黄巢起义、太平天军北伐,在华夏大地上一一写下了壮观。陈渠珍他们在一百年前,不为人知的远征,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尊严,是清王朝治藏的最后夕照。西藏的大多地方,至今艰苦卓绝。那时候,清军物资贫乏,全靠畜力脚力行军,竟能长驱数万里,历尽前人未曾有过的艰辛。西藏远征的"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一笔宝贵财富。回归故土,陈渠珍9年后"湘西王"的成就自不待言,历经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世沉浮,毛泽东也对这个老乡另眼相看。其中有一个重要细节,用其秘书沈从文的话描述:"在军中自律甚严,年近40也不讨姨太太,每天天不亮即起床,平时极好读书。以曾国藩、王守仁自许,看书与治事时间几乎各占一半,往往读书至深夜还不睡觉。"这在那个军阀割第1页共4页据、战火纷飞的年代的确难能可贵,难怪沈从文受他影响走上了文化之路。藏地淬火般的经历,必然给了他旁人不可能有的心路远征和生命体悟,让他的心房如此纯粹而强大。临去世前,他才有"审时度势,如雄守雌"的遗言。西藏这片高天厚土惹人喜欢,再藏读起这段历史,感受尤为强烈。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先人们的精神是伟大不朽的,向这些守卫边陲、开疆拓土的先人致敬。艽野尘梦读后感(二)一代硬汉陈渠珍的柔软爱情史鹏钊知道陈渠珍,是因为沈从文。读《从文自传》时,沈从文称其为"人格和精神产生了终身影响的一个人".便买来其著《艽野尘梦》一口气读完,爱不释手,掩卷而思,无不被其与藏族女子西原的忠贞爱情所感染。1909年7月,陈渠珍所属部队奉命援藏。他因素有胆略,被任命为援藏军一标三营管带(相当于营长),参加恩达、江达、工布等平叛战役,后又远征波密叛匪,屡建大功。驻藏期间,他同当地藏民、官员和喇嘛来往密切,还与藏族少女西原结婚。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西藏,进藏川军中的哥老会组织积极响应,并杀死统帅罗长裿。乱军欲拥戴陈渠珍为首领,而他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决定弃职东归。他偕湖南同乡士兵及亲信共115人,取道青海回中原,途中误入羌塘大草原,路途辗转,断粮数月,茹毛饮雪,仅剩7人生还于兰州。他遣散部众,与藏女西原达西安,其时家书未至,穷困不堪,仅靠救济度日。不久,西原不幸染天花病逝。24年后,陈渠珍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尤其是自己20多年前援藏时与藏族少女西原结为情侣,同在青海、西藏出生入死,备尝险阻的经历萦绕心头,不禁感慨系之,用文言文将这段惊心动魄的入藏经历和感天动地的爱情悲剧,写成了这本传世的自传体回忆录《艽野尘梦》。在书中,作者记述了其途中误入羌塘大草原,路途辗转,断粮数月,一次拿出仅剩的一小块干肉要分一半给西原,她却第2页共4页坚不肯食,陈渠珍逼着她吃,西原哭着说:"我能耐饥,可数日不食。君不可一日不食。且万里从君,可无我,不可无君。"藏族少女西原对我外公这样一位汉族军官如此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情义令人唏嘘,感天动地。就这样,一路上幸得有高原生存经验的西原以命相护和鼎力照应,陈渠珍才克服困难,走到了兰州。陈渠珍与西原两人,经XX县区再赴西安,一边借居于一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