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人传记读后感今天,我看了《名人传记》,海伦·凯勒这位坚强的女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一岁半时,她生了一场大病,毁了她的一生,她变得又聋又瞎。她的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小姐是一位光明的天使,在她的鼓励下,海伦10岁时开始练习说话,当她14岁时她已学会了德语,20岁时她被哈佛大学女子学院录取。海伦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求知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1904年6月从哈佛大学毕业,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聋哑人。1906年,她被任命为马萨诸塞州盲人委员会主席,美国盲人基金会就是海伦努力参与下创建起来的。海伦还写下了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著作。我们要学习她那种坚强的意志,想到自己在学习上得过且过、马马虎虎,常常是作业应付了事,遇到难题就退却,缺乏坚强的意志,没能持之以恒,感到十分羞愧。一个残废人尚能如此,我一个正常人真是无地自容,我要以她为榜样,多向海伦学习,不怕困难,刻苦学习,长大做个有用的人才。第二篇:名人传记读后感名人传记读后感穿越无涯的时光,纵观古往今来那些青史留名的人的生活故事,我们也许可以思考可以得到些什么。首先先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唐代。一说到唐代,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歌舞升平的盛世,可繁华过后的萧索就如同烟花落幕的黑暗,让人无限伤神。杜甫,一个伟大的诗人,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盛世余晖消逝殆尽的时代,用他那双常含泪水发愁的眼睛注视着这个风雨忧愁的国家和在这个国家生活的人民。如果他是一位将军,他一定会铁马冰河冲锋陷阵保卫国家,如果他是一位高官,他一定会进言献策廉洁爱民,如果他是一位富甲一方的商人,他一定会大施仁义救济一方。然而他什么都不是,他只是一个诗人,他只有一支笔,于是他写下了杜鹃啼血、百感交集的诗篇,正如冯如先生所说他是“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第1页共11页在那样一个风云多变的时代,杜甫紧紧将个人命运和情感同国家危机、民生痛苦胶漆般联系在一起,成就了一首首苦难又壮美的诗,而他的人生本身也是一首诗。年轻的他来到长安,在这样一个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城他透过浮华的表面看到统治者的腐朽和人民的疾苦。他渴望得到一个官职实现政治抱负,然而生不逢时,当时政治日趋腐化,又遭奸臣李林甫的妒忌暗算。他的生活穷困潦倒,人生此时充满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在安史之乱时期他走过许多地方看到的不是伤兵就是难民,“肥男有母送,瘦男独怜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时他的创作高峰出现了,“三吏”“三别”将他的创作推向最高峰。杜甫真正走入了人民,感受到人民的痛苦,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向我们诉说着那些哀痛。杜甫也就由此成为流传千古的著名诗人。应了那句话“国家不兴诗家兴,赋到沧桑句便功”。我从他的人生中看到苦难既是人生的绊脚石更是人生的推进剂,是弱者的无底深渊,是强者的晋升阶梯。也懂得了一个人应如何看待个人命运的苦难与国家命运的苦难。让我们再看一个熟知的外国名人。贝多芬。当许多人想起他是首先是钢琴然后便是他那坚忍的狮子般的面孔。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科隆附近的篷恩,一所破旧屋的阁楼上,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他有着艰苦的童年。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他残暴的父亲想将他当做神通一般炫耀,4岁时他就整天钉在洋琴和一架提琴面前,父亲经常使用暴力来迫使他学习。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17岁他丧失了热爱的母亲,成为一家之主。尽管这里有着他悲惨的童年,但他却从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故乡在他心中有着柔情和庄严的美,正如他所说“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第2页共11页贝多芬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1796年与1797年两年内,他把费列特堡的战争诗谱成音乐:一是《进行曲》另一是《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有人说他高傲,举止粗野,态度抑郁…但他隐藏在这骄傲的笨拙之下的慈悲唯有几个亲密的的朋友知道。他写信给韦该勒叙述他的成功时,第一个念头是:“譬如我看见一个朋友陷于窘境,倘若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