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观后感《建国大业》观后感1看完《建国大业》我承认对我是有所触动的,这种触动不是仅仅是因为新政权的建立的不易,因为从小到大,我们长在红旗之下,已经太熟悉这个过程了,真正叫我感动的是影片对于我们曾经一定要蔑视的蒋家王朝有一种新的感情,这种感情或许就是易中天先生所说的历史的同情心吧。而这种同情心我认为是非常可贵的,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史观的进步,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六十年前接替中华民国的新政府的终于有了一点自信,希望这种自信不断发扬光大,因为这个自信是言路广开、民主进步的基础。每个观影者的人生经历和历史认知角度不同,可能会怀着不同的心态去看待本片和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在个人感情上可以有好恶,但是放到整个历史中和民族中,则应该有一种同情心。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发生,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待,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是与非。毛泽东固然伟大,固然在政治上是个胜利者,但是他付出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代价,这种惨痛是常人所难以承受的,到了晚年又遭遇接班人背叛和革命失败的打击,当历史还原其为常人,从神坛走下的毛泽东亦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蒋介石败走台湾,王图霸业,毁于一旦,无疑是个失败者,当我们在《建国大业》中看到他无奈地离开历史的舞台中央时,固然有一种惆怅和同情,但是他晚年在台湾过得也算安稳,没有遭受精神上的大起大落,但从人的角度上讲,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福气呢。当我们剥离了历史的面纱,把他们当做凡人看待时,他们亦如邻家老翁一般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和优缺点,显得无比亲近,我想这是《建国大业》所能带给我们更值得感受的东西。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从缩小的人的个体的角度上看,谁又能是真正的成功者呢。恐怕很难说得清楚,落败者栉风沐雨忧心劳力,胜利者亦浴血沙场白骨累累。身前的治世之雄图和家国之梦想,换来誉满天下的同时又伴随着谤满天下,末了,都是一抔黄土掩尽风流。我想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电影《建国大业》还承载着大陆方面对台湾方面的示好之意,六十第1页共5页年风雨沧桑,是非恩怨欲说还休,而老百姓真正盼望的是国泰民安,安心生活。如国共两党,互泯恩仇,兵戎不再,则是苍生之幸,若海峡两岸,和平共处,共谋发展,则是民族之幸。《建国大业》观后感2九月三十日,我和妈妈去翠苑电影院看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电影很好看很精彩,也很有意义。电影情节是这样的。经过八年抗战后,老百姓想过和平生活,毛泽东就想和蒋介石和谈建立民主政府共同治理中国,但没成功,蒋介石违反约定,挑起了战争,要独裁,毛泽东就说有时和平是必需经过战争才能取得的。于是经过一系列大战,终于把蒋介石赶出了大陆,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毛泽东赢了,但当时的情况也非常危险,他有一次就差点被炸死,那次他刚吃了安眠药睡觉,蒋介石的飞机正好来轰炸,幸好其他人及时把他抬走,才逃过一劫。我觉得毛泽东能打胜仗,不光是他指挥的好,他把主要负责人都分开在各地,不会一下子受到重创,丧失继续战斗的能力,就是他说得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道理。更重要的是他得民心,他的部队都不去打搅老百姓的,后来其他很多党派又都来支持毛泽东。而蒋介石呢,不仅不得民心,他手下的人也不听命令,内部又不团结,当然要输了。所以我觉得团结互助非常重要,平时一定要和气待人,以集体利益为先,要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另外电影里还提到了毛泽东隔个十天半月能吃上一顿肉已经很不错了,想想我们现在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条件多好啊。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幸福的生活,因为这美好生活是靠前辈们流血流汗拼来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长大了有本事把祖国建设得更繁荣昌盛。《建国大业》观后感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在毛主席的庄严宣告中,《建国大业》这个部电影结束了。那一幕幕令人兴奋不已的画面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电影主要讲述的是抗战胜利至见过前夕的历史。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斗争真的是十分激烈,双方指挥的队伍更是十分第2页共5页强大。而共产党人却比国民党多一些气度。影片中有一个片段是:国民党想要占领延安,并且把共产党赶出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