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的历史》读后感我读的这本书是由向中华先生所著的《青铜的历史》。中国的青铜时代,特指从夏初至战国末。一千五百多年的文明史,都是青铜独舞曼妙绝伦的时代。这一段漫长岁月,先人们用白骨,用屋址,用一些文字,更主要的是用青铜,给我们铸造出了他们的全部生活,那些沉寂在历史时光中的影像,他们的美丽与哀愁、光荣与梦想,苦难,甚或是哲学的远思,神巫的玄想,都凝固在那里了。不仅如此,透过青铜,我们还可从中看到史实之真,艺术之美,更有生命之善这本书一共分为了十个章节,每一章节的开篇都有自己独立的序言,与本章的内容相契合,使读者在本章的开篇,便有了阅读本章的兴趣,引发读者深刻而细致的思考。本书的十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遥远的青铜。主要介绍的是在中国古代制作青铜器材料—红铜与黄铜的区别及青铜的铸造青铜器发展简史。第二章,青铜礼器。主要介绍了青铜器作为礼器的种类和青铜雕像用途,。因为中国青铜的出现,并没有大量应用于农具、工具等生产性器具的制造,而是一直最大量地用于了礼器和兵器的制造,这两样都是用来维护王权统治。中国当时各地冶炼出来的青铜,主要用在了政治和军事领域,而非经济领域。作为艺术领域的乐器,在当时其实也是作为礼乐制度的附庸而存在,并不具有独立发展的自觉性。作为艺术品的礼器,也首先是礼器,而非作为艺术品来设计、铸造。它们都是功利的器具,而非纯粹的艺术品。第三章,青铜雕像。主要介绍了青铜雕像的种类、青铜造型的时代特征、青铜雕像的地域特色以及青铜造型的方法。第四章,青铜的外衣。主要介绍了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青铜纹饰的演变及其特点。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是青铜艺术的主体,它们相互协调,和谐一致,当造型凝重威严,其纹饰也趋向于神秘繁复、怪诞,当造型轻灵纤巧,其纹饰则趋向于简洁、清新而明快。纹饰犹如青铜的外衣,不仅美化了青铜器的外表,表现出青铜器的神韵,也在第1页共8页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件青铜作品的风格。第五章,青铜铭文。主要介绍了青铜器上的铭文格式、类别及其意义。第六章,青铜上的书法。主要介绍了青铜铭文(金文)的书写方式及运笔。第七章,青铜上的音乐。主要介绍了夏、商的音乐和西周的乐礼和乐器。第八章,青铜的铸造。主要介绍了制作青铜的铜、锡、铅的来源,青铜制作的工艺。第九章,以铜为镜。主要介绍的青铜镜的形制及其沿革。第十章,铜钱。主要介绍了历代铜币的沿革。本书除了以上是个章节以外,每一页上还有还有经典青铜器的彩图,非常的直观,使读者印象深刻。这本书是一本比较不错的青铜器入门书籍,有关与青铜器的的只是介绍的很全面,文字与图片结合的恰到好处。个人觉得,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有些不妥,第一章与第八章可以合并,因为都是介绍的制作青铜器的材料;第五章与第六章可以合并,因为都是介绍的与青铜器有关的知识。古老的中国铜,一直牵扯着古中国大地上大小列国的命运和众多诸侯贵族的神经,更耗费了无数能工巧匠的才华与岁月,那些消失和隐埋于历史时光碎片中的无名天才艺术家们,创造了1500多年灿烂的中国青铜文明,这也就是中国文明的某种浓缩和象征。目睹先民的一件件天才之作,想象他们在古代的阳光和古代的深山炼窖边,在古老的铸铜作坊里,如何挥汗,如何殚精竭虑,我们仿佛看见文明的炼狱之火,在远古大地上空缓缓升腾。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并向全世界传布他们的精神、风采,而不仅仅是收藏遗产和欣赏杰作。在那些青铜器里,许多精神性的东西也许早已化入了我们的骨髓和血脉,但我们并不完全清晰地认识和了解。同样,对于一个希望认识东方古国的外国人来说,他也可以沿着这些器物构成的时光隧道,从中看清楚那些古代中国人的脸孔,感悟古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与精神家园,从而就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和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第2页共8页读书笔记青铜的历史向中华著第二篇。青铜葵花的读后感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自我调理,减肥塑身,健康是宝。运动为纲,早睡早起,荤素合理,餐饱七分,新鲜蔬果,水饮两千,老少都要勤锻炼,按时作息保睡眠,劳逸适当。起居有常。糖盐少量,细嚼慢尝。天天必上。酒要少尝。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