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读后感:草木有情——《人间草木》读后感文▏2015级10班林雨婷他们都说,汪曾祺先生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是的,每每拿起汪老先生的这本《人间草木》都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温和慈祥的老者与你同坐在花园里,时而指着一颗恣意盎然的菊花诉说中国人艺菊的历史,时而打趣的告诉你说"螃蟹竟是横着走。"汪老先生的这本书,处处体现着汪老先生的做人方式。"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那份随和,那份安逸,那份喜爱,对于汪老先生而言草木便寄托着一切。一颗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株花草便是一生……他说:"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他说:"比起北京雨后春笋一样耸立起来的高楼,北京的花草树木就显得更慢。因此,要对花木更加倍爱惜。;他记得"北京见过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饮酒赏菊,都会"既醉既饱,至今不忘"所以说。"他的一切都是诗。"文字也是,生活也是。汪老先生在这本书里对美食的描述也下足了功夫。汪老先生对于生活中最常见的豆腐,米饭在这位资深吃货下,都能转变为好几种美食,如那昆明的菌子——菌色似牛肝的牛肝菌,炒熟了会变成青绿色的青头菌还有雨季的特产果子——火炭煤,都使我久久不能忘怀……这本书还充满了人情味,特别是汪先生对于生机的解读。生机是什么。不光是天涯芳草迷归路中草的茂盛,更是病叶还禁一叶霜中叶的顽强。春意盎然,百花齐放,这是春的生机。在悬崖绝壁上竖起一棵高大的松树,在没有阳光的峡谷里生长出一片地下森林,在没有养料的石缝里长出一株强壮的豆芽,这是坚强的生机。一朵带着雨珠的缅甸花就能使汪曾祺先生心软软的,一点雨就能使汪曾祺先生想起《夜雨寄北》,引起淡淡的乡愁,想起四十年前那富有情味的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第1页共11页欧阳修说:"草木无情"但读过汪老先生的这本书后,人间的草木啊,一草一木,都是家的气息……第二篇:《人间草木》读后感走进自己的人群里(读《人间草木》)首先要阐述的应该是孤独和寂寞吧。孤独受力于外界,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寂寞受力于内在,受内心思绪的影响。外界的因素使得你孤独,而内在情绪的变化让你寂寞,孤独像是你徘徊的无边的原野,是你周遭的环境,寂寞则像是内心深处难以见光的黑洞,这正如孤独和寂寞的特质:一个是可见的,一个是不可见的;一个是固体的,在人群中扔出去掷地有声,且会引起共鸣,一个是气体的,在人群中,人们不认真觉察,难以感受。1807年,当马礼逊告别熟悉的故土——英国来到陌生的国度——中国时,这位不懂汉语的传教士面临了巨大的孤独,在200年后的今天,拂开历史的尘埃,我仿佛依旧能感受到他的孤独。那时候来中国的外国人,与其说大都是唯利是图的商人,不如说是梦想着用鸦片换白银的海盗,此时作为传教士的马礼逊在他们之中显得不合时宜,而马礼逊在离开故土的时候,仿佛已经感受到未来的巨大孤独,“我哭得很厉害。”那是启程后的第一个夜晚,马礼逊在日记写到。马礼逊的孤独在于他是一个传教士,他是有信仰的,他的信仰使得他不能同更多的外国人(相对中国来说)一样满足于白银的刺激,在广州的日子里,他请当地人教汉语,只有学会汉语,他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传教的目的,虽然马礼逊没有成功的达到传教的目的,可他在华25年,在许多方面都有首创之功。他在中国境内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使基督教经典得以完整地介绍到中国;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成为以后汉英字典编撰之圭臬;他创办《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为第一份中文月刊,在中国报刊发展史上位居首尊;他开办“英华书院”,开传教士创办教会学校之先河;他又和东印度公司医生在澳门开设眼科医馆,首创医药传教的方式。马礼逊所开创的译经、编字典、办刊物、设学校、开医馆、印刷出版等事业,使其成为开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第2页共11页先驱。可以说,在孤独中,他完成了那个时代别人意想不到的事,贡献巨大。对于马礼逊,或许,孤独的环境只是一个开始,当周边的环境急促的压抑着他时,他找到了新的出口。人的一生,总会有孤独,回首过去,孤独的日子很多,也常常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