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观后感162112--20111001657--邓修雅《十月围城》的故事设定在1906年10月15日这天。历史上这一年的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日本的胜利,让很多中国人认识到立宪政体的重要性。梁启超在海外发起“君主立宪”的号召,但孙中山领导下的革命党等激进人士则认为,中国有必要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以开创新时代。慈禧太后对革命的痛恨超出了她对君主立宪的厌恶,于是她开始支持立宪运动。不过立宪运动很快就被证明是清廷掩盖其独裁的拖延战术,也激化了地方政府与清廷的矛盾,让辛亥革命的成功有了可能。摘自《百度百科》电影本身精彩度大大超过了我的预期,各个方面都让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让人坐在电影院里看的好电影。甚至,《十月围城》让我想到了最爱的《红楼梦》:人物众多,小角色更是不计其数,但却能做到让观者对每个出过场的人物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每个人物饱满得几乎可以呼之欲出:执着拼命的陈少白、大义广博的李玉堂、憨直可爱的王复明、单纯忠心的阿四、痴情痛苦的刘郁白、深沉父爱的沈重阳、愚忠顽强的阎孝国"哪怕是一个说过一句话做过一个小动作的小人物,都有让你流泪的理由,都有让你心如刀绞的痛楚。在那时,没几个人知道国父孙中山是谁,也没多少人明白民主、信仰、自由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她们所认识的富商李玉堂才是众望所归。他能及时给灾民发放粮食,为革命募捐,为车夫上门提亲,为乞丐找回尊严。他失踪人的偶像,影片中每一个小人物都是为了报答他而去保护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在清末动荡混乱的大背景下,这些人物与情感交织起来编成一张巨大的网,遮天蔽日般兜头罩下让我们无处第1页共4页可藏。以往讲述革命或激进运动的影视作品,都离不开对少数伟人的英明决策和叱咤风云进行集中强烈的阐述,但是《十月围城》的焦点是属于底层的平民,不是因明神武的伟人们,底层民众的选择和付出才是才是电影所关注的。正是应为如此,才更加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勾起观众的恻隐之心,带动观众的情绪,引人入胜。本片环环相扣,处处动人心弦。前一个小时交代保护孙中山的动机,给每个演员都留足了表演的空间,充分展示了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关系等,并不断拉近观众与各个人物之间的距离,让观众犹如深陷其中,感同身受不能自拔。更为本片之后的情节氛围埋下了不可替代的伏笔,蓄势待发。之后一小时则交代了孙中山先生在港口上岸,命悬一线,危机四伏时主角们为护其周全而一个一个英勇献身,无一例外。此时迎来影片的高潮,在护送重光假扮的孙中山的途中,剧情一次又一次高潮跌宕,牵动着观众的心,可谓赚足了泪腺。影片中人物刻画鲜明,人物众多,小角色更是不计其数,但却能做到让观者对每个出过场的人物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每个人物饱满得几乎可以呼之欲出。其中重光的信念与勇气,令我动容。他代表了革命中的学生阶层,年轻、热情,有着美好的理想,对社会的黑暗面接触不多。年轻好奇的大脑很能接受新鲜事物,应着革命的号召勇往直前。他说:“我十七年的人生,原来就是为了这一个小时啊。”他无怨无悔的上路了,忍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暗杀,表面上他很勇敢,但年少的他才十七岁啊。不过是一个孩子,那双不停颤抖着的双手和那满含泪水的眼睛早已说明了一切,他亦害怕,他亦恐惧,可是他却不曾后悔。再有臭豆腐,他叫王复明,一个市井商贩,他的愿望是“打完这场架”就回少林寺,他并不知道“这场架”是为谁打,仅怀着一颗侠心义胆便一往无前。那一刀刀刺向他的同时更是刺向了观众的心,他没有倒下,他坚持着,或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坚持什么,他大喊着:“我叫王复明。王复明。走啊。”一声声撕扯着观众的心。阿四,他叫邓四第,一个只认识五十三个字的车夫,他不聪明,却淳朴无比,他一心第2页共4页一意的喜欢着照相馆老板的女儿阿纯,他说:“我只要一闭上眼睛,梦里全是阿纯。"他还说:“老爷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