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浮士德》个人读后感例文大全《浮士德》个人读后感心得1第一部1773年开始写,1808年出版;第二部1832年临死前才完成,死后才出版。中间跨越六十年,花费其毕生心血。《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花了我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还是仅读了个大概。诗体哲理杯具《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梦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进取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但歌德并不所以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歌德首先承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能够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所以是绝对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第1页共10页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所以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杯具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到达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所以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说自我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发挥的就是这一层意思。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能够说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说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构成人类天性的双重性,乃至上帝的两面性。总之,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当我们认识到自我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浮士德》个人读后感心得2开始看了《浮士德》。认认真真推敲每一句话的意思,看了两个钟头,才把书的序言、献诗、舞台序幕和天上序曲给看完。这书是难懂的,以往看过一遍,是大二的时候,喜欢打手电熬夜看书,每一天也就能安静地看个2、3个小时吧,所以效率不高。记得老早的时候,看名著只为了情节,直到此刻依然有这种观念,大凡故事不够吸引人的,蕴涵的道理再深刻我也不会有兴趣去读。所以吧,说到底我不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这个《浮士德》其实满神奇的,首先它的写作方式是舞台剧本的形式。其次,故事十分具有想象力,完全天马行空。第三,歌德这个名字很能满足某种小小的虚荣心。第四,看着看着,就会发现里面有好多似曾相识的看法、观点或者景象。所以,尽管很艰深,我依然憧憬着再一次阅读它。去年暑假把书买回来一向搁置着,趁着最近立志读书的机会决定先把它给啃下来。第2页共10页一开始看小说喜欢把自我觉得好的句子摘抄下来。这些被我相中的,多数都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