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概论》读后感非理性的广告---------《读后感》“人是多么神奇的一件杰作。何等理性高贵。才能何等广大。形容与行止何等精密惊人。机灵,多么向个天神。万物的精华,众生之灵长。”——《哈姆雷特》以上摘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赞颂了人体的伟大,运作的精细,近乎完美的无所不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人都认为自己是理性的,至少大部分的人是。然而隐藏在人内心的非理性,即感性也是真实存在的,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占据上风,做出一些事后觉得不该(即非理性)的事情。换一种说法:欲望的不可控制性。人们把这种失控叫做欲望。那么,广告中有哪些地方在引导我们做一些出非理性的行为呢。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种情况。广告中的相对论。人们很少做不加对比的选择。因此广告主们常常在对比中做文章。较为有名的例子是《经济学人》杂志的广告:59美元的电子版杂志,125美元的印刷版杂志,同样125美元的点子版加印刷版套餐。这三种选择在对比中显得尤为不可思议,特别是第二、第三种选择放在一起。在该案例中,人们可能不知道59美元的点子版是否优于125美元的印刷版,但人们肯定知道125美元的套餐要优于125美元的印刷版。事实上可以得出,如果选套餐方案那么电子版是免费的。而且没有人会选第二套方案(仅仅包含印刷版)。至于第一条选择,它摆在那里只是为了衬托后面两点以及供少数人订阅罢了。第二条就是所谓的“诱饵”,引诱人们去选择广告主想要你去做的选择(即第三条),而你却仍然以为这个选择是你自己做出的,并且是实惠合理的,没有任何人加以干涉的。但假如没有第一条选项呢。看似没什么变化,毕竟第二条放在那里也没有人选。然而事实告诉我们,有影响,非常大的影响。问卷调查中,由有诱饵的84%的人选择套餐变成了无诱饵的32%的人选择套餐。跨度之大,可见一斑。由此可见“诱饵”在影响我们心理上有很大作用,第1页共4页往往使我们做出不合理性的,难以解释的选择。人们是懒惰的动物,初中有一篇课文讲的是人类懒惰的伟大,叫《懒惰的智慧》,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我们的远祖住在条件恶劣的山洞里,每次喝水都要走到溪水旁边才行。于是他们发明了最初的水桶,这样他们一次就可以把足够喝一天的水提回家去。不过,倘若他们懒得连水桶也不愿意提,不用说,他们下一步就会铺设管道,这样水便可以顺着管道,从溪边直流进他们的屋子里。为了避免挑着水翻山越岭,水泵和水车就被发明出来了,这些都是懒汉们后来的成就。同样,我们的某个祖先想到湖对岸去,可他又不愿沿着湖边绕过去这时第一条船就诞生了,它就是把一段树干掏空以后做成的。人类因为懒惰而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机械来代替人们工作,以此来节省劳力或者叫偷懒。人类不是没有伟大的智慧,只是大多时候都不喜欢动脑。于是广告商便给了我们一个不需要费脑筋的选择,就像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多数人只有到了具体情境里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一切都是相对的,我们总是靠观察周围的事物以确定彼此的关系,对比才是关键所在。我们有生以来就被比较所束缚。供求关系的谬误。马克·吐温曾经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这样写道:“汤姆无意中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定律,那就是要让人们渴望做一件事,只需要做这件事的机会难以获得即可。”人们也确实如此,越得不到的就越想要。如《红玫瑰》所唱: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比如,二战时期,黑珍珠更本就无人问津,即使是免费赠送也不一定有人要。然而在卖家说黑珍珠是限量的时候,人们便来争抢,黑珍珠的价格也翻了好几倍。所谓物以稀为贵,越是稀有的东西,人们越是趋之若鹜。即使它的实际价值不值得这个价。人们以得到别人没有的为荣耀。在这之中还有一种羊群效应,基于他人的行为来判断某事物的好坏,以决定我们是否效仿。于是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就会想要去努力得到。当我们一旦以某一价格买了某一产品,我们也就开始接受这一价格,并以此为标准来对比其它。接下来便是习惯。习惯于一种价格,一个商品,第2页共4页不愿意去改变尝试其它的东西。一旦做出首次决定,以后的决定就会以一种似乎合乎逻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