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落实》读后感心得体会原创:秦明明近日,我认真阅读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刘玉瑛教授的研究成果《关键在于落实》一书,细细品味其中的哲理让我受益匪浅,对"落实"一词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什么是落实。落实就是我们立即行动起来,把口头上讲的、纸上写的东西,如工作路线计划、工作意见及其措施、要求等内容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是落实。"关键在于落实"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落实为什么是关键,怎样落实各项工作呢。《关键在于落实》用生动的例子做出详细的论述和分析。落实是一种观念。有一个故事,令人备受启发。一个企业因为经营不善,濒临破产,无可奈何,聘请了一位外籍专家来管理。员工以为这位专家来后肯定要大刀阔斧地改革一番,可是出乎意外的是,这位专家来后却什么也不改。制度没变,人事没变,生产设备也没变。他只带来一种观念,就是把这个企业先前制定的制度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下去。结果,不出一年,企业就实现扭亏为盈。这位外籍专家靠什么绝招使企业起死回生的呢。落实,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制度确定之后关键在于抓落实,要在工作实践中树立起落实的观念。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落实"观念,缺乏大局观念,不能时时刻刻想到落实,不能时时刻刻注意落实,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忽视落实,就只会唱高调,不管实效。落实,自然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制度确定之后关键在于抓落实,要在工作实践中树立起落实的观念。在我们的工作环境中,岗位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我们处于何种岗位,工作本质都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责任观,以积极的态度开展工作,主动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才能不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能,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是一种责任。说它是责任,是因为岗位职责使然,"责任到此,不容再推".所以抓落实是我们各司职守、达成工作目标的必经程序,是一个有效的执行过程。对抓落实,邓小平同第1页共8页志强调"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凡事都要落在实处","开会、讲话都要解决问题".抓落实,是党员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何一项工作都是抓落实的结果。没有落实,再完善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再理想的目标也不会实现,再正确的决策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我们的工作而言,时间紧迫,机不可失,既然目标已经确定,主题已经明确,方案已经公布,措施已经出台,内容已经知晓,要求具体到人,那么关键问题就是要层层抓落实,形成"落实,落实,再落实"的良好工作氛围。所以我们要立足岗位,履行职责,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我做起,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实,把每一件事做细做精,不辱使命。落实是一种意志。落实,说来简单。但要真正以实际行动来实现目标,实施计划,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需要有坚持不懈的韧劲,需要有坚定不移的意志。虽然我们把下一步工作安排得比较周密,但是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想不到的问题、困难甚至挫折,这就需要我们在执行过程中既要增强预见力,结合实际需要不断修正错误,又要瞄准目标,坚定信念,增强毅力,"不达目的决不收兵",没有这股坚定的意志力,工作往往会半途而废或功亏一篑。刘玉瑛教授认为,中国自古有缺乏落实精神的风气。从春秋战国时天马行空般的论辩,到魏晋盛行的清谈之风,无一不是缺乏落实文化的表现。这种不落实的文化,在当前有五个方面的突出表现:一是光说不练,"干打雷不下雨".很多事情仅仅是靠会议去落实会议,靠文件去落实文件,靠讲话去落实讲话,结果必然是层层喊落实、层层不落实。二是虎头蛇尾。对于工作,我们往往是开始时劲头很高,工作很努力,但是到中途就慢慢地懒散,到最后更是偃旗息鼓。三是不推不动。有的人对于工作,总是被动地应付。推一推,动一动,不推不动,有的甚至是推也不动。四是临阵磨枪,应付差事。有的人做工作好像是专门做给领导看的。什么时候领导说要检查了,工作要完成了,就赶紧突击一阵。五是相互推诿。"甲让乙处理,乙叫丙合计,丙请丁斟酌,丁等甲审批".推来推去,谁也不落实。为什么会存在上述这些不落实或落实不力的现象呢。《关第2页共8页键在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