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铁道读后感(一)最近,迷上了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通宵熬夜看完,内心很触动。这是一部讲述讲述19世纪美国废奴运动时期,生活在佐治亚州的黑奴科拉为逃离奴隶主的压迫,搭乘“地下铁道”逃离南方,追寻自由的故事。故事细致展现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南方奴隶主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法律的不公、暴力的无处不在,奴隶主的冷血、贪婪、无情也令人发指,但主人公科拉对光明的向往和执着也深深打动着我。记得《地下铁道》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人生终须一次妄想,带领我们去那从未到过的地方”。有时候,我们需要鼓起勇气,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做努力,即使前面充满凶险,我们也要放手一搏。就像科拉,前有无尽的森林和沼泽,后是凶恶猎奴者的追杀,重获自由的机率只有千分之一,但是为了这千分之一的机会,她也要勇敢迈出这一步,因为“一旦你走出这一步,你必须得去期待前头有些不一样的东西,即使你现在的生活是如此悲惨,你几乎无法想象。就算在现实生活中,你处在一种毫无希望的悲惨境地,你也得去相信会有更好的东西、一个可供你喘息的地方的存在,否则你永远无法迈出第一步。”梦想不会在犹豫不决和患得患失中结出果实,要想前进,就必须去付出行动,对于平凡的我们,没有任何资格不去拼一拼。所以,做一个永远奔跑在前方的勇士,在困境中寻找出路,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不一样的人生。(集团行政办公室:刘谢飞)地下铁道读后感(二)自由天地里的诗人与烤猪萧静言一简书搞了个免费赠书活动,代价是收到书的两周内要提交第1页共6页一篇书评。我未料到自己会入选,措手不及地开始读《地下铁道》。翻了几十页,对美国黑奴的历史有些蒙圈。便问学历史的朋友:“给我推荐一本美国史,越简单越好。”他说,《一口气读完美国史》。我当即下单了价值九毛九的《一口气读完美国史》放进kindle里,准备对照着看。结果我还是高估了自己的看书速度,整整十天,小说才看完。考虑到再不交卷有可能被简书拉黑,我赶着写出了这篇书评,美国史只好等等再读。后来得知,作者科尔森·怀特黑德本来也将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做了调整,把原本是一种隐喻的“地下铁道”虚构为真实的铁道,那么读不读历史更加无关紧要。二《地下铁道》讲述的是一个逃亡的故事。黑奴少女科拉出生在佐治亚的种植园中,从外祖母开始就是奴隶。她被母亲遗弃,被同族人奸污,被主人凌虐。最终在男奴西泽的鼓动和帮助下,向北逃亡。科拉逃了出来,可这一路,我们见识了太多苦难与绝望。当我收到这本咖啡色封面的书时,打算泡上一杯香甜的卡布奇诺慢慢享用。然而没读几页,发现这本书的带来的感官刺激绝不是享受。图为我家书架一角作者对暴力和死亡的描写残酷而真实——那是一种现代人根本无法理解的,真实的残忍。大安东尼被割下生殖器缝入口中,遭烈火焚烧而死;小可爱被铁钩穿过身体,挂在半空中;北卡罗来纳每周有处死逃奴的集会,“自由小道”两旁的树木挂着望不见尽头的尸体;强制绝育;梅毒坏血实验……根本不愿细读,幸而作者也没有细写。然而书中辑录了一些评价,其中一段写道:在那些悲怆至极的时刻,叙述者礼貌地回避了他的叙述。第2页共6页……但在他的沉默中,这样的行为变得越发恐怖……叙述的空白推动读者自己填补。那种恐怖挥之不去,以至于我迫不及待地扔下《地下铁道》找些别的书来读,分散注意力。作家们一直都没有回避真实存在于人类历史上的残忍与冷酷,就像萧红笔下烂在床上的病女人,余华笔下裤子里被塞进野猫的男人。他们也保持了礼貌的回避,冷静而淡然,可是细思极恐。三比暴力和血腥更冷的,是一大群人的绝望。科一直认为,西泽会拉上自己一起逃亡是因为母亲梅布尔。科拉的母亲梅布尔是兰德尔种植园中第一个成功出逃的女奴,多少次寻找都毫无所获,猎奴人里奇韦视之为奇耻大辱,奴隶们则将她看做自由的希望。我也一直以为梅布尔早已逃出罗网,奔向北方的自由州。书的倒数第二节解释了梅布尔的命运。她根本没有逃出种植园多远,就被毒蛇咬中,沉没在沼泽之中。这自然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了。奴隶们向往的传奇,科拉复杂的爱与恨,不过是一个胎死在第一步的妄想。致力于黑奴解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