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读后感这是一篇回忆高考的文章。它不像普通的这种题材的文章那样歇斯底里,而是透着一股向上的张力,朝气蓬勃,应该会令那些参加过高考的同学会心一笑。文中描写了作者高三整整一年的心路历程。它的开头朴素地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梦想:我知道,一切都会有的。我会拥有大考小考的失败,但永远不会放弃努力与希望。环境只能影响我,不能决定我的未来。决定未来的只有我自己。踏踏实实做好手边的事,努力让梦想变成现实。这是作者写的话,也是一个在县城中学里,只能依靠高考而一步登天的高三学生的话。文章的中间部分以平实的语调叙述了一个高考生的备战生活:每天早晨7点起床,一直做作业到凌晨1点;睡眼朦胧地逼着自己背历史,背到连书都想扔出窗外;中午吃饭,嘴里塞满了饭的同时还在想着下一步的学习任务;慢跑时,不住地边跑边背古文;晚上做一大堆数学题,旁边还放着一杯浓郁的咖啡。然而,作者并不怨天尤人,她默默地日复一日地做着这些事。她说,她只是一个寻常的高三生罢了。苦,永远不会白吃,她最终并没有考到一开始就梦寐以求的复旦大学,却以状元的身份进入了北大,那个被全国人民誉为学业殿堂的地方。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只是似乎还夹杂着作者对那些过往的感谢。我们也是中国的学生,所以不可避免地要经历那一道道沟壑。我们不能改变中国的教育制度,也无力反抗这种依旧类似于古代科举制度的延续。所以我们只能接受,只能让自己不留下遗憾,为未来的辉煌奠定坚实的铺路石。虽然这个作者并不出名,但我喜欢她,因为她背水一战而不绝望,因为她在千帆过尽后,还是会回头看看那些最初的梦想。梦想,是一个多么高尚的名词,她几乎夹杂着所有人对于生活与精神物质的渴望。纵然她的光芒会格外刺目,却不妨碍第1页共2页古今中外各个仁人志士的紧紧追逐。就像远古时期的夸父,那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不断跟随的啊。即使渴死在旸谷之上,我们却依旧能够分辨出那种热情如火的神采飞扬,那种坚毅顽强的精神品质。梦想的风筝,只有依靠坚韧的外壳与超乎寻人的自制力,才能放飞到天空的最高处,与蔚蓝相竞同晖。最初的梦想,怎可放弃。是它们在难关前支撑着我们。是它们在诱惑前筑起了一道道柏林墙。是它们在骄傲时激醒了我们。是它们在彷徨时指出了一条明路。梦想如夏花般绚烂,喷薄出金色的光辉,散发出一股灵魂的幽香,吸引着我们向它奔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