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观后感(重点推荐)心底坦荡,方能正道直行——《鉴史问廉》观后感xxx主任xxx吏治不清,浊浊尘世;吏治一清,清平盛世。郦波教授的一句精辟总结,令人警醒与深思。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雷霆惩腐的大背景下,纪录片《鉴史问廉》跳出被地域、时间、空间局限的当下,以其独有的历史观和厚重感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从历史的兴衰沉浮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让人感到廉政富有的温度和情感、活力和魅力,从而增强人们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凝聚力。鉴史,问廉。着重在于廉字,北宋文豪苏东坡在其《六事廉为本赋》中就有这样的文字:“事有六者,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盖尚德以求全。”开篇宗义,便将“廉政官德”举为领导干部之首要问题。透过《鉴史问廉》,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说看到的“廉”,正是汉代小小洛阳令董宣“不畏强权冒死捍卫律法”的大无畏;是唐朝狄仁杰“断案如神、秉公执法”的清官能吏形象;是北宋李沆祠堂高悬的“旋马家声”告诫子孙莫恋奢侈生活;是明朝海瑞“推清丈、平赋税,屡平冤假错案”的青天美誉;是清代清天包拯“不持一砚归”、“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品行和志向;是百姓对官员的期盼,对清官的一种信仰。清官廉吏故事感人至深,古代如此,现代更是如此,早在25年前,时任XX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深受感动,挥毫写下了“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深深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这位“好官”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坚定情怀。在成立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仍是谆谆告诫青年学子“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心中装着人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为民众谋福祉,第1页共3页当是这个时代领导干部的最强音。因为,我们党是最清廉的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廉则兴,贪则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个八德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它将渗透到每一个中华子女的骨髓里去。通过观看该片,我认为,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以史为鉴,增强自身廉洁自律意识,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一、以史为镜,加强学习。当干部就意味着有了权力。有了权力就是一种责任,要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透析《鉴史问廉》中的经典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凡是不接受监督约束,也不自律自重,放松思想上的学习和改造,个人私欲膨胀的官员,终将遗臭万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失足往往在一念之间。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持之以恒的自警自律,经常打扫头脑中的灰尘,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突出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始终是领导干部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必由之路。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学理论,增强党性修养。二、坚定信念,拒腐防变。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党不断成长、壮大和成就伟业的根本所在,也是每个党员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党员理想信念一旦动摇,必然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坍塌,最终迷失方向。因此,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坚定正确理想和信念,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坚持为党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才能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始终不渝地为人民谋利益,做到洁身自好、廉洁奉公、落实真抓实干,提高工作能力。三、牢记宗旨,做好本职。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好,可以治国兴邦,为民造福,用之不慎,则会身败名裂。基层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决不能用来为个人谋私利。作为一名城市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是宗旨和信念,务实是职业操守和行动准则,清廉第2页共3页是思想底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