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观后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唐太宗正是领悟到了这一点,才开辟了大唐盛世。《鉴史问廉》从春秋的百家争鸣,到汉唐盛世,清帝国的衰败,把一个个历史上生动的例子,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发人深省,为当下中国共产党保持党的先进性,以法治国树立了一面镜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后盾,只有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团结广大群众的力量,才能顺利推进依法治国,建立和谐社会。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官员的廉政和自律。廉政是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团结群众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石。官员廉政可以树立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同时做出表率,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为官从政者一生戮力奋斗的终极目标。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其中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彰显着中国人对清廉与正义的不懈追求。这种蕴含在文化深处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还在激励着人们。历史是天下苍生书写的。每一种文化符号的背后,都有对现实的警示与告诫。运用法律手段惩治贪污腐败,贯穿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见证着一个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在惩治贪污腐败方面都出现过科学规范的廉政立法,制定过行之有效的廉政法令,出现过许多典型的人物和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完善惩治贪污的法律条文,从秦汉到明清,法律对贪污腐败的惩处越来越严厉;而越来越严密系统的法律,也成为惩治贪腐的有力武器。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研究和借鉴历史经验的珍贵财富。第1页共10页秦帝国结束7国并立的局面,建立了以秦帝国为中央集权的大统一。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就是因为严苛的刑法,致使官员执法严明,丝毫不敢逾越法律的束缚。历史曾近记载,秦国的一个乡长要挑选一名里长,写了一份报告报告给县丞,数天后乡长收到县丞回信,信中斥责乡长糊涂,里长刚刚上任不久。这只是一个小故事,然而一个小小的竹签报告上,不仅记载了制作的工匠名称,监督负责人,邮差姓名,乡长XX县区丞的姓名。严格的级级责任制,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做到有据可循,如此的严谨可见一斑。在严苛的法度下,官员廉政自然变成了常态。追溯我党建国以来有不少清官和赢得民心的好官,例如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同志,任长霞同志,坚持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的作风,当然也不乏贪官污吏。然而法律就是监督和惩治失德官员的有力手段。成为一名廉吏,不仅仅要依靠官员的自身约束,也要从文化,德行,制度,法律上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约束。正视历史,铭记教训,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于千里之外。只有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第二篇:《鉴史问廉》观后感《鉴史问廉》观后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廉和贪腐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那么,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又是怎样去激浊扬清、追求公平正义的呢。《鉴史问廉》系列纪录片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第2页共10页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官梦,只是因为后来选择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结肯定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