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百姓宣讲稿篇一:中国梦宣讲稿同心筑梦,代代相传一、“中国梦”的提出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这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发表重要讲话。“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时机,共同享有梦想成确实时机,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时机”他将近25分钟的讲话,9次提及“中国梦”,44次提到“人民”,共获得了10余次掌声,有关“中国梦”的阐述更一度被掌声打断。他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托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012年11月29日,中选中共XX**不久的**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实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的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在这次两会上,“中国梦”成为一个热词。中国梦”的提出既为我们的奋斗目的给予了鲜明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又将我们的个人奋斗目的和国家的奋斗目的严密相连;通过认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使我们的认识形态建立更贴近群众,更易于传播,更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理解;“中国梦”的提出还为改革开展创新树立起精神旗帜。这一点表达的确实是“中国梦”的政治意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辉煌灿烂,光照四邻。中国五千的文明史中有着非常强的文化共同体传统。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总体上保持了大一统格局,由此也强化了国家和天下的观念。而塑造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核心资源,主要来自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入世,追求超越本身的狭窄利益以实现群体共同利益。宋明理学所崇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足点在内,着眼点在外,其衡量历史地位的标准依然看为共同体作出的奉献。而宋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表达出一种强烈的为国为民情结。在如此的文化传统下,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将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作为个体的奋斗目的,对非常多中国人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文化兴那么国兴,文化衰那么国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努力开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和发扬本人的文化,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八大确定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立“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总规划。在这个总规划下科学统筹我国各项改革和建立,促进现代化建立各方面相协调,促进消费关系与消费力、上层建筑与经济根底相协调,是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定要求。中国梦的提出集中表达了“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和“漂亮中国”的有机统一,表达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规划下推进各项建立、改革和开展的必定要求。“中国梦”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也离不开鲜明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国面临的机遇史无前例,我们离民族复兴从未如此之近;面临的挑战也史无前例,民族复兴遇到的阻力从未如此之大。这种阻力来自国内国际两个方面。从国内看,我们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之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消费之间的矛盾处于质变的关键节点,改革遇到的都是“硬骨头”和“险滩”。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获得根本性打破,深化改革必须克服重重难关,化解种种风险。从国际看,我们处于赶超世界兴旺国家的特别跨越时期,对全球战略格局正在产生深远妨碍,导致遏制我开展的阻力空前增大,我国遭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克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困难,只能依托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力。而真正能够凝聚人民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唯有中国梦进一步呈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伟蓝图。确实是在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通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