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DNA分子的结构》章节名称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2节计划学时1学习内容分析《DNA分子的结构》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关系”以后,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阐明遗传的本质。它不仅使我们清楚认识DNA分子,而且是学习DNA分子的复制、基因及其表达的基础,也是现代生物遗传学的基础。这一部分内容几乎在每年高考中都有所涉及,因此学习好这一节显得很重要。学习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核酸的基本知识以及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本节涉及的DNA分子结构比较抽象,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尤其对于细节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刻,例如,“相邻的脱氧核苷酸如何链接”DNA的两条链为什么“反向平行”等,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进行适时适当的引导。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碱基种类、元素种类2.阐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能力目标: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与难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解决措施:通过已有知识的回顾,引导学生探究DNA分子的结构,并结合多媒体和资料分析,让学生构建出DNA分子结构模型,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得出DNA分子的结构特征。教学策略引导探究法、模型建构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采用问题导入-知识回顾—通过阅读和分析两位科学家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总结科学的方法—分组尝试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学生展示作品、交流、总结、教师点评。让新知识有效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课前准备1.PPT课件2.材料准备(教师组织学生课前完成)以小组(四人一组)为单位准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用具、硬卡纸,并按要求剪成下面的形状(每组至少20份)磷酸脱氧核糖A或G嘌呤C或T嘧啶(直径为1.5cm)(长6cm、宽4cm)(长4cm、宽4cm)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所用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引入DNA的结构的课题1展示沃森和克里克的图片,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位科学家吗?他们就是因研究DNA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沃森和克里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他们的研究过程,构建DNA模型并探究DNA分子的结构。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利用多媒体画面,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新课学习新课学习温故知新——回顾DNA的基本化学组成知识。模型建构一——脱氧核苷酸3【引导学生有序回忆】1、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脱氧核苷酸)2、每个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组成是什么?教师作出肯定和鼓励学生教师介绍课前准备好的DNA分子结构模型材料,引导学生构建—脱氧核苷酸模型(注意三种物质的连接位置:碱基连在1'碳原子上,磷酸连在5'碳原子上)1.学生快速回忆并回答2.学生思考并从已准备的实验材料中,找出对应的纸板模型。动手构建脱氧核苷酸模型,牢固地掌握DNA的基本单位,为后序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课文8【多媒体展示】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主要依据:①研究已经表明了DNA分子是由4种脱氧核苷酸基本单位找到了,4种脱氧核苷酸又将如何连接形成DNA分子1.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新课学习连接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长链。②DNA衍射图谱推算出DNA分子的结构是呈双螺旋结构。③从奥地利的生物化学家查哥夫那里得到一个重要信息:DNA分子的碱基数总是“A=T、G=C”。沃森和克里克尝试让A—T、G—C配对,构建出的DNA模型与DNA衍射图谱完全相符,并且能够解释一系列的生物学问题。呢?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了解两位科学家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力。2.为学生动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供理论依据模型建构————建立DNA的平面结构模型12【多媒体展示】嘌呤碱的结构简式(双环化合物,占有空间大);嘧啶碱的结构简式碱(单环化合物,占有空间小)。教师到学生当中去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