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课标解读: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⑴标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⑵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掌握、分析和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包括“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等。2、通过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绘制“地球内部结构图”,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讲述有关地球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提高学生表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3、通过学习地球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和正确的环境观。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其主要特征,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难点:地幔,地震波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对流层和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原因。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前面我们了解了普通行星地球在宇宙中所处位置以及太阳与地球关系的基础上,从第三节我们将眼光移向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通过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认识了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地理现象。当然我们知道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是非常纷繁复杂的,而我们要认识这些地理现象和规律,我们必须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每一个层次的特征,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这是地球经过长期演化形成的,也是地球最显著结构特征。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本节教科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1、一是内部圈层,二是外部圈层。用心爱心专心教学设计2、内部圈层部分首先介绍了对地球内部探测的主要手段——地震波,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在这三个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地壳。3、外部圈层部分主要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这是因为大气的垂直分层是地球大气最主要的特征,大气的分层结构与大气的热量、运动以及许多大气的现象都有密切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我们学习后面内容的重要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我们高中地理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考虑到延庆五中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较差,而本节内容大多又是以新内容的形式呈现的(例如:横波和纵波在物理课上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属于新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必须利用各种地理图片和教具采取化繁为简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教学媒体:煮熟的鸡蛋一个,地理图片(转换成幻灯图片展示给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利用边讲边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同心圈层结构。教师讲述我国神六发射等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事例,然后提出人们如何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提供以下材料:1、目前,世界最深的矿井不过3000米。2、最深的钻井,不过1万多米大约12千米。3、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千米的物质到地球表层。4、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超过450千米。教师讲述: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我们所能直接探测到的只是地球浅浅的一层表层,地球的内部结构,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用心爱心专心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因此,人们采用了间接的方法,就是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测地球内部结构及物质组成。讲授新课内部圈层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绳子的抖动、钢琴键盘的上下按动,来讲解纵波与横波的概念,填写“纵波与横波的特点”填充表格(表1),要求学生读“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变化图”(附图1),根据地震波的有关知识,绘制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并推测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学生绘制好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后,教师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