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亡党亡国二十周年》观后感《苏共亡党亡国二十周年祭》之所思虽然题目是苏共亡党亡国二十周年,但截止到2013年,苏联亡党亡国已22周年。虽然22年过去了,但克里姆林宫上空红色的带有镰刀锤子的苏联国旗悄然落下的那一幕却仿佛仍然飘在眼前。22年前,苏联放弃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改行西方的多党制、议会制和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可22年后的俄罗斯又收获了什么呢。苏联亡党亡国,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大逆流、大灾难,人类历史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遭遇重大的挫折。看完纪录片,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通过纪录片,我了解到了以前在书本上所不知道的东西,使我对苏联解体和苏共灭亡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时隔20多年,当我们回头再去看苏联的兴衰荣辱时,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很大的警示教育。不论是苏联的解体还是苏共的灭亡,我们都可以从中汲取很多教训。本文从苏联解体进行展开,浅谈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和教训。苏联解体已经22年了,但苏联解体背后的教训却值得我国去学习。只有从不断地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个人认为,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一、加强经济建设经济是基础,是政治的物质保障。苏联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上去,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趋缓慢,甚至停滞倒退,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政权根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因此,经济的原因往往是深层次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而进入社会主义,但是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过程是不可超越的。马克思所描述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两个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和依据的。“苏联模式”以事实告诉我们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尚未摆脱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最后第1页共4页只能葬送社会主义。因而贫穷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以便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把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此可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经济体制中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弊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二、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指导思想的最明显特征是背叛和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苏联共产党背叛马克思主义,不注重自身建设,导致它严重脱离群众,甚至在苏联国旗降下之时群众也无动于衷,“没有一个人出来捍卫自己的国家”。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真正丧失群众支持。由于苏共一系列的错误路线,造成国内经济状况恶化、民族矛盾尖锐,使人民丧失对苏共的信任。由于不能始终贯彻把马克思主义结合本国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使苏联在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推进世界革命等重大理论上的僵化问题始终没能有大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所以,作为唯一的执政党——共产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永葆共产党的青春活力和先进性,要坚持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这样共产党才能长期执政,社会主义建设才能胜利进行,共产主义目标才能最终实现。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第2页共4页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方面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就拿斯大林破坏民主、搞个人崇拜问题开刀,似乎是要解决民主法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但他根本没想去改变原有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