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最新《大国重器》观后感范文14篇大国重器这个纪录片大家应该都看过吧,展现了大国强大的实力,下面给大家带来的就是,一起欣赏一下吧。《大国重器》观后感(一):工厂里的小时代与大时代南湘。我今天下午要去工厂里把乙烯压缩机的设计图修改一下,那个顾里你可以还我上周借你的游标卡尺吗。顾里。好,我下午正好要去车床车间,我会叫林潇顺路稍给你的。唐宛如。今晚下班你们去厂子里组织的羽毛球大赛嘛。听说隔壁数控厂的焊工师傅宫铭也会来哎。以上纯属重度意淫中,不过也不难发现,为什么郭小四只会把小时代们打扮成时尚圈与金融界的骄子。因为也不知道是从哪个电影里看到的台词,工厂一点也不酷。长久以来,我对工业界或者说是工科都有一种异常模糊的认识,或者说是没有认知。因为我身边大部分朋友都是文科的朋友,鲜有工科的朋友,即便是有也常常被扣上木讷这种刻板印象,淹没在文科生唧唧喳喳的自我表现当中。最近ccav的纪录片《大国重器》却给我狠狠的补上了一课,让我看到了一个与我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工厂。那些工程师说的话,句句简单质朴,没有跟我们一样讲究说话的起承转合抖包袱,但却让你愿闻其详,那种钉是钉铆是铆的句式和语气让我看到了踏实的语言一样可以静水流深,真的很酷,这个酷却是慢慢酷。缄默无言的机器,流光溢彩的金属,敲打锻造的碰撞,这一切都离不开技巧和知识的积累,更要有相对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气度和等待。和我的生活,或者大多数心浮气躁的白领,或者知识分子相比,这种如同稀有元素般的喜马拉雅氏气质给我的思想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自省与反思。同样,有着同样工程师气质的日本大和民族也同样在这几个月不断刷新我的三观。看到豆瓣一篇日志叫做,世界上不能没有日本人,说的是日本学者勤奋执着于世界知识海洋的边边第1页共19页角角,却乐此不疲。这个深刻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断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大日本帝国对一件件小器具的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即便这个玩意儿研究100年也不会成为世界的中心,可人家日本人就是抱着死磕的精神舍命陪君子。抱着这种慷慨赴死的自嗨的节奏,难免不把这些个精密仪器,大重机械做成世界第一,宇宙第二。而啃咬青山不放松主义,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也渐渐失去了它的市场。投机主义、媚俗主义盛行的今天,郭小四又怎么会让玛丽苏出生在工厂车间,数控机床,气压机场,这些个违和的世界观里呢。《大国重器》观后感(二):制造业发展一览1、目前国内还是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低中高制造业都以劳动密集型机械设备为主。2、设备升级过程。产地需求为先(如国家大量资源开发需要),其次降低成本需要(如国外机器高价),最后是高端竞争需要。3、制造业企业升级过程。首先卖机器生产产品,其次卖机器,再次卖各种投标筹建项目总承包,最后卖机器服务。利润逐步加大,最后甚至都不受金融危机影响。4、衡量机械设备质量的唯一标准。精度。5、从无到有赶超方式。一是模仿,拆了再装,二是并购获取技术,三是技术人员自主设计,工程师靠经验摸索。6、源头设备机器的低价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7、创新创造主要靠政策优惠、国家重点项目研究。说白了,投钱,投钱,一直投钱,没有成果也投钱。8、行行出状元,普通岗位的工人也可以创造巨大财富。《大国重器》观后感(三):电力行业时间回到2006年。地点是XX省第二高峰。海拔近2000米的牛牦岭。这里是东北第一个风电场。也是我国第一个由自己工人承包安装的风电场,国家重点工程。这里其实并不适合建风场。因为要把几百吨的风机,从山底下运到山顶,本身就是第2页共19页很困难的事。而这里从半山腰到山顶是原始森林。那里有熊,有狼,有蛇,就是没有人,更不用说路了。可能是国家为了考验我们工人已及工程机械的能力。才把地点,定在了这里,而他们不负众望,在尽力不破坏生态的情况下,硬是开出了一条四车道,能够承受几百吨风机运送的道路。当我第一次从山下坐小时车,来到山顶,看到风机时,感觉就是震撼。100多米高,有三个叶片,每个长20多米。是由西班牙制造。由于进口造价太高,只有十几台风机,散落在诺大风场的各处。当时负责现场指导安装的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