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参观学习感想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杨静文2008年4月26日我们海洋研究所的老师和同学乘车前往了盼望已久的红色革命圣地——西柏坡进行参观学习。西柏坡位于河北XX县区一个普通的山村,可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地方,却记录了我们、党我们国家最不平凡的历史。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选定这个地方,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使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仅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西柏坡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包括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思想,特别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以及从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的建设道路,通过建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都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从此,西柏坡以其独特的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竖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而所有的这些都只是我们在课本在历史中对于西柏坡的了解,面对即将到来的革命的圣地,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期待。那个无数领导人居住、生活,运筹帷幄,那个被历史刻满了痕迹的地方会跟我们想象中的有多大差别呢。下了车首先映入我们眼前的是一座十几米高的丰碑,上面用金色镏金字体刻了“西柏坡”三个大字。一种静穆而自豪的情绪便油然而生。在工作人员的领导下我们首先参观了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国家领导人的故居,这第1页共4页些富有华北特色的平顶房,又矮又小,外墙抹着了一层白灰,门由深色的木板做成,经典的“井”字型的方格窗,没有一点雕饰,屋里的墙面上有着发黄的墙泥。地都是用灰渣和泥土混合打成,坑坑洼洼的留下了岁月和历史的痕迹,然而摆放着的却是依然整齐的书桌和床铺,陈列着的仍是领导人们依然音容笑貌的照片和载满了勇气和智慧的手稿。也就是在六十多前年,我们的领导人就是在这样的地方简陋的农家小院,穿得是朴素的军装,吃得是粗茶淡饭,然而做得却是让中华民族值得永远骄傲和铭记的事情。他们的风范和伟大,在这样一种平凡和朴素中默默流露,却让我们更强烈的被他们的勇气、魄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们的艰苦奋斗,他们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绝对不是口头说一说,搞一个宣传,那样的艰苦的年代,这是需要怎样的勇气和决心啊。这是一种正义的力量,一种真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实际行动,是对广大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是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接着我们参观了陈列馆,从英雄们的雕塑,到土地革命,到三大战役""珍贵的文献、栩栩如生的模拟战场,仿佛把大家带回到那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同学们驻足观看,仿佛亲身经历那样的硝烟战火,仿佛也成其中一员,为祖国的未来奋勇杀敌;电报廊下,文物厅内,英雄谱前,当年的战争的战略部署,将军士兵们的沉着镇定、临危不乱又跃然眼前;独轮车、石碾子,似乎又使大家置身于当时的艰苦卓绝之中。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记录峥嵘岁月的图片,一桩桩感人至深的往事,向我们生动展示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历史画卷。在七届二中全会放映室里,同学们被珍贵的历史镜头所吸引;在开国大典巨幅油画前,大家纷纷拍照留念,记录那样一个光辉和骄傲的时刻;在继往开来展厅参观时,大家再次将胡锦涛总书记的一段话语铭记在心。虽然在学校中学习过关于西柏坡的历史,可是却是在这次真正近距离接触了历史,触摸到了伟人们的生活环境时,我才更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是西柏坡精神。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精神,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无不在点点滴滴中渗透入到我的学习生活。第2页共4页我们这样一代人基本都生活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下,真的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没有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