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量无声》观后感《较量无声》观后感总体上看,本片深度分析“美帝亡我之心不死”,阐释了苏联解体的启示、美国颠覆中国的手段,尖锐指出党内某些高层干部腐化堕落,成为西方在华利益代理人。其主要针对美国对中国的一系列包括意识形态,政治,乃至军事领域的颠覆渗透的事实。包括对台湾西藏新疆的干涉和策动暴乱。影片特别强调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国门打开,美国的颠覆渗透取得了许多进展,培养了一批崇尚美国价值观和制度的知识分子,官员甚至军队将领,人民群众中间也不乏喜欢西方宗教喜欢美国生活方式的风气。这种手段被人们简称为“和平演变”。一、较量。无声。看完影片,笔者不禁产生疑问。什么是“无声的较量”。首先,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确充满了了较量,但是称之为quot;无声quot;的较量并不准确,美国有声,而中国无声,这是《较量无声》的无奈的不足。因为基本无声的是中国,而美国是有声音的而且声音很大。较量从来都是双向的,单向的称不上是较量,从中国的角度看叫quot;无声的抗拒quot;似乎更加符合实际。其次,美国并不隐讳自己的意图,向全世界推广美国价值观是公开进行的。对中国也直言不讳地把“专制独裁”、“集权主义”的罪名加于中国头上。美国是大张旗鼓的,怎么是无声的较量呢。说中国在这场意识形态的较量中无声也冤枉,不是没有声音,是声音小,和美国的声音比基本听不到。中国为自己辩解很努力。而中国很少批评美国。美国天天批判中国,中国很少批判美国,这是较量吗。坦率的说这部片子是放给自己人看的,让大家提高警惕,不是和美国人较量,而是和自己人较劲,为了批评、教育那些对“americandream”有着无限崇拜的国人。二、面对“美国价值观”,中国人要建立自己的信仰由于美国掌握话语权,美国的价值观成quot;普世价值第1页共7页quot;,给大家的印象是批判美国很难。世界上最强的武器并不是有形的,无形的武器更加具有杀伤力。意识形态的攻击比多少个核弹的杀伤力都具有破坏性,一个强国的标志并不是在于人口的数量,而是在于这个国家的公民是否对这个国家存有一种肯定的态度,这是一种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来源于一个共同的信仰。建立一个共同的信仰而言,首先就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国一直宣传的理论体系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因为我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但是现在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国人微乎其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人民的行动指南,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出发找到它的社会支撑点,这个信仰必须被民众所理解和接受,不能像所谓的quot;共产主义quot;那样太抽象化了,就可能地可以用大众化语言表达,使其深入民众,如美国就一直通过其电影、美剧宣扬美国的价值观,这使得人们不自觉地就对其产生的认同感。反观我国的措施,正如近段时间学校强制要求背诵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里面同样提到了“民主”、“自由”,但是这种强迫背诵的方式难道就是其所说的“民主”、“自由”。所谓的价值观是一种人民的共识,如果一定要通过这种愚蠢的方式推行我们的价值观,势必倒行逆施。我们该如何做呢。在对待新媒体手段的方式上,尽可能地我国也利用起这个资源将我们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以一些民众容易接触和感触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民众从新媒体的利用中也可以感受到我国的信仰价值观。三、“和平演变”。中国并不是苏联。影片从苏联解体中提出美国和平演变政策对中国的巨大威胁,但是美国对中国的和平演变的目的有两条: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分裂中国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这是美国冷战思维的不切实际的延续,因为中国不是苏联。首先,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的翻版。苏联在经济体制僵化不变的条件下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导致失败。而中国以建立市场经济为开端的改革开放是成功的,而且中国第2页共7页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样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30年的历程使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的走向成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其次,苏联是加盟共和国,是政治力量的强力糅合。这种糅合发生在苏联势力最强大的时代。在国力下降的时候,是苏联的主体民族俄罗斯公开主张联盟解体的。反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