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读后感旅游人文精神的哲学解读郑湧内容提要。文章从旅游对于人的日常生活的意义出发,认为旅游是一种放松的、摆脱了自己或被他人设计和控制状态的、参与性的、开放性的生活方式。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正是在旅游活动中得以展现出来,而人也在旅游中实现了身、心的愉悦和享受。关键词:旅游“节假”“游戏”人生有人认为。旅游,是人们的一种满足自己较高层次的“身”、“心”需求和享受的活动;人在物质生活比较困难的时候、在精神需求比较低下的时候,都不会想到旅游;只有在他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富裕、而又有较高的精神追求的时候,他们才会去旅游。而从根本上来说,我则认为,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相比较,旅游可以被看作是,人们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旅游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的一种改变。在现在的世界里,不论是人们日常的工作还是日常的生活,差不多都是非常紧张的,往往又是按照别人或者自己的事先设计、规划进行的,有明确的任务或目的,甚至还有着周密的计划和严格的带有强制性的操作程序与步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一种紧张的、处于那种自己设计和控制或被设计和控制状态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在旅游活动中,人们比较放松、心情舒畅,也并不需要那么严密的设计、规划和严格的甚至是带有强制性的被动操作。在旅游活动中,人们还可以摆脱日常工作的紧张、日常生活琐事的烦恼,有利于人们减轻负担、减少障碍,轻松地倾听大自然的生命的呼唤,从而能够触摸到她们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存在。所以说:旅游,则是一种放松的、摆脱了自己或被他人设计和控制状态的、参与性的、开放性的生活方式。显然,上述两种生活方式状态和方式是十分明鲜的不同。我觉得,对于旅游,应不宜过多强调贫富之类。旅游的根本点,在于: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和倾听大自然对生命的呼唤。谁又没有对自由第1页共12页的追求。谁又不愿意倾听大自然对生命的呼唤呢。因此,即便是在那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等级森严的情况下,旅游仍是大多数人都想从事并且也能够从事的一种活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的许多差别,带来的只不过是旅游活动的观念和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处于贫困的、边缘状态的人,他们在沉重、劳累、乏味、沮丧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余,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向往和追求,这方面当然也含有与旅游相关的内容。更何况,再穷、再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文化的人,也要过年过节、也要走亲访友吧。也许,他们只能在河畔山坡、田边地头地走走、聊聊,或者捉捉虫鸟、捞捞鱼虾,等等;尽管如此,他们却能享受着比旅游团队更多的自由、放松,也展现了他们所特有的那种自立、自慰、自娱、自适、自足、自然、自在、自如、自得其乐。总而言之,只要你一旦“走出”家门而暂且不事劳作,或去过“节假”,或参与“游戏”,甚至只是散步、聊天之类,都难免带有旅游的意味。而且,有的时候,你还真不得不佩服这些穷人、没有社会地位的人、没有文化的人,因为他们的实实在在“做事”,“活”得真实,最贴近基层的“生活”,离土地最近;所以,他们所沾染的“地气”最多、最重,有着丰富而深厚的“在世经验”,特别是那些经常与自己的愿望相悖的、困苦的乃至于失败的、否定性的“经验”。因此,他们比旁人更懂得珍惜、哪怕是一点一滴,更懂得时间的有限和宝贵,比旁人更懂得什么叫做“生活”,什么是“生命的力量”;甚至,他们还能够说出比那些“大哲学家”深刻得多的道理来。并且,他们的身心也比旁人的要健康和快乐得多。有的时候,我觉得:他们身上有许多东西,十分相象于我在下面将要讲到的那些在荷花身上所体现的。他们会使我们更容易了解到“生活”、“生命”的“意义”。因为,在事实上,“生活”、“生命”的“意义”,是实实在在地一天一天地“活”出来的,在一天一天地真正的“活”中展示,而不是靠思辨、靠概念和逻辑推理推出来的。身心的健康和快乐,也是一天一天“活”出来的,而根本不是“养”出来的,也不是“想”出来、“说”出来的。重要的是:第2页共12页“生活”,“怎样”“活”,什么样的“活”法。因此,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旅游“活动”,在旅游“活动”中,大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