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早期教育的启示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心理学中出现的人性兽化和机械化的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从人性的角度启示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本性与潜能、需要与自我实现,以及早期教育活动的开展等问题。1、儿童共同成长——知情统一的教学观罗杰斯(1963)认为,生活是一个使个体不断成长并达到完美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实现倾向的,指向于个体的成长、自主、摆脱外部力量的控制。在这一过程中,环境(包括教育的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个体总是在得到无条件的积极肯定和积极自我肯定的基础上发展自我意识的。在此基础上,罗杰斯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观与教学观,旨在通过知情统一的方式,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即完人(wholeperson)。这种教育能“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其培养心理气氛的三个最基本的原则是真诚或真实,尊重、关注和接纳,以及移情性理解。——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2罗杰斯这一基本的教学观对学前教育最大的启示是:将孩子作为一个需要尊重的人来对待,与孩子共同呼吸,与孩子一起成长。教师的首要工作不是传授而是促进,应当营造有意义学习的生活氛围。同时,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应当与儿童共同分享情感、交流思想;教师应当尽量从繁重的教案撰写中解脱出来,提供各种资源,满足儿童的个性化需要;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的早期教育工作者应当保持一颗童心,留住一份童趣,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并能与之进行真诚、积极的对话,达到移情性理解;不要用太多的“不应该”、“不可以”给孩子设置思想和行为上的樊篱,孩子就是孩子,应当让他们去做本该做的事,尝试些或许该犯的错误;放松心态,欣赏孩子一点一滴的变化,赞叹发展过程中惊人的力量,感受生命展开中异乎寻常的美。同行的道路,便是一片海阔天空。2、相信儿童的潜能——自然人性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基于自然的人性论,认为有机体均有一定的内在倾向,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潜能;强调人的基本需要均由人的潜能决定,人性是善的或中性的,每个人生来就是“佛”,带有“佛性”,恶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是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这一点从人本质的角度对基——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3本儿童观具有实际的启示意义。教育者应当建立起对儿童潜能的信念,并在自然人性的基础上开展教育,而不是将其看作一个无能的弱者,一个接受的容器,一个邪恶的侏儒,甚或是一个永远处于底层的织布机。潜能是需要挖掘的,就像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中精彩演绎的两个农家孩子,如果没有张艺谋导演的慧眼,或许终其一生,两个孩子都无从发现和施展表演才能;同样,潜能也是需要信仰的,就像年轻的父母微笑着记录下婴儿每一个微小的、哪怕是充满了错误的进步,都为他们的创造性和充满童趣的思维赞叹不已;而绝不会像日后要求的,哪怕是点错一位小数点也会严加责骂。相信儿童的潜能,关注儿童的成长与进步,就应当是一种原生态的、无紧迫感和恐惧感的自然状态。儿童生来就是摇篮里的科学家,这一信仰是无论何时都不应改变的。3、注重儿童的需要——实现“各自”的自我马斯洛根据动机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经典的需要层次理论,即自下而上的生理、安全、归属感和爱、尊重、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一般模式。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但每个人的需——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4要和动机不一,自我实现的标准和结果各异,不能将一个人自我实现的标准和模式强加到他人身上。正如马斯洛所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无条件尊重与自尊。自我实现者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其自我概念与整个经验结构是和谐一致的,体验到一种无条件的自尊,并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从当前的早期教育现状来看,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似乎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不一致。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