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一、课标分析知识与能力:课标要求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为此要首先明确高压和低压、气旋与反气旋是分别从气压和气流状态描述同一个天气系统。要能在简易图上分析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必须先对这些系统的结构和运动特征以及天气现象作列表分析。从结构和运动特征分析,要利用影响风向的三个力(主要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绘制高压和低压风向图,说出其聚散和旋转特征;并推导垂直气流的升降情况,并以之进一步推导易雨或少雨情况。结合发生季节和地域,说出主要天气特点和天气过程,包括对应的气象灾害,结合实例列举其危害。补充说明寒潮不仅与冷锋相关也与冬季高压有关,锋面与高低压系统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利用上节课下载的简易天气图,找出低压和高压系统,结合发生季节,说出其附近天气特点和天气过程。通过比喻方式梳理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热力环流、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海陆热力环流、城市热力环流。过程方法:通过示意图绘制和分析对比,结合天气变化现象,归纳低压与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天气现象,树立认把握自然规律、趋利避害科学观念。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前两节中已经掌握了高、低压的概念,接触到了海平面气压图,知道南北半球气流偏转方向不同,同时具备了初步的读图能力、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常识,学习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天气系统与天气特点之间的关系,在此可通过读图,先分析空气的水平运动,再过渡到空气的垂直运动,把抽象的图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问题一步步分解,降低学习难度。三、重难点确定教学重点: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列举低压与高压系统对应的气象灾害及其危害,这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它们不仅是课标的要求,更是学生利用对低压与高压天气系统的认识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体现。教学难点:运用简易天气图中低压与高压天气系统,结合季节和地域,描述其附近天气特点和天气过程,列举低压和高压天气系统对应的气象灾害及其危害是本节课的难点。这是因为低压与高压天气系统较为抽象,学生常脱离具体的季节和地域,孤立地分析天气特征。梳理相关大气运动形式概念也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到此时学生学习了不同规模的大气运动形式的概念,产生了概念的混淆现象。四、教材分析给出理想低压与高压图,根据影响风向的力,绘制风向,形成气旋与反气旋图;说出气流聚散与旋转特点,根据环流要求,推导出垂直气流方向,并以此判断其少雨与易雨特点;列表比较气旋与反气旋的差异;结合案例列举对应的气象灾害及其危害(伏旱、台风与寒潮)。通过上一节课下载的简易天气图(或图2.21),指出的低压和高压中心,并描述其附近天1气特点和天气过程。通过比喻,梳理大气运动形式的有关概念。读简易天气图时要弱化低压槽、高压脊的判读,绘制气旋与反气旋简图,取代图2.22、图2.23,弱化高空气压形式。五、学习目标1.绘制气旋、反气旋示意图,说出水平和垂直气流运动方向,并以垂直气流的升降情况,说出其天气特征。2.运用简易天气图,结合发生季节和地域,分析气旋与反气旋附近天气状况和天气过程。3.说出与气旋、反气旋天气系统相关的气象灾害及其危害。4.说出热力环流、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海陆热力环流、城市热力环流等概念的关系。4.关注生活中的天气现象,树立认把握自然规律、趋利避害科学观念。六、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启发式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编课件)。七、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标要求1.引入:“台风”视频这种天气现象形成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两种天气系统。观察思考。情境引入,引发兴趣。2.出示高、低压系统示意图。(1)指出低高压中心,说出判断理由。(2)提问:什么时候你用低压、高压的名称回答问题,什么时候你用气旋反气旋的名称回答问题?(1)中心气压相对周围气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