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9页從陶淵明嗜酒談一個浪漫傾向與一個創作問題陶淵明嗜酒是我國文人皆知的事。考其嗜酒的原因,有兩種極為傳統、也極為普遍的說法。很多人從時代背景加以考慮,認為陶淵明是故意藉酒以避亂世;縱酒對他而言,是一種明哲保身的手段1。也有很多人從個人生活享受方面去考慮,認為陶淵明是在以酒消憂解愁;酣醉對他而言,是一種忘懷得失、遺世獨立的方法2。這兩種解釋都有道理,也可從陶公的詩文中得到佐證。例如飲酒詩第十三首云:「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王瑤說:「這是藉酒來韜晦免禍的」3。而飲酒詩末首「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一句,則常被解成「以醉而逃世網的意思」4。我看桃花源記〈〉時,常有一疑問:在該文中,作者兩度提到漁人被那些「避秦時亂」的桃源人邀去以酒食招待。這是否可證明作者在潛意識中有避世不能無酒之念頭?至於描寫陶公以酒寬心取樂的詩句則幾乎觸目皆是:「揮茲一觴,陶然自樂」(〈時運〉),「酒能袪百慮」(〈九日閒居〉),「濁酒聊自識」(〈歸田園居〉),「或有數柸酒,閒飲自歡然」(〈答龐參軍〉),「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遊斜川〉),「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乙酉歲九月九日〉),「忽與一樽酒,旦夕歡相持」(〈飲酒〉之一)等等。5不過,除了以上兩大原因之外,陶淵明嗜酒還有沒有其他理由呢?在還沒回答此問題之前,我們且先看他的飲酒詩序: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這段話明白地告訴我們:當陶公酒醉之後,每每寫出詩句來。那末,我們不禁要問:酒是不是有幫助陶淵明寫詩的功能呢?在歸去來辭裏,淵明有「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之句;在〈〉〈感士不遇賦〉序裏,他有「撫卷躊躇,遂感而賦之」之語。這表明大自然(東皋與清流)與書卷都能引發陶公的詩興賦情。當然了,當其「登東皋」、「臨清流」或「撫卷躊躇」時,說不定也已經進酒了,但我們相信陶公並非時時飲酒(其實他並非時時有酒可飲),而在滴酒不進時,也不至於就絕對寫不出詩文來。不過,話說回來,一旦飲酒,陶公似乎更有賦詩行文之興趣與能力。除了前面所引飲酒詩序以外,陶淵明還有許多詩文可以用來證明這一點:第2页共9页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9页〈乞食〉一詩有「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之句。〈自祭文〉中有「酣飲賦詩」一語。〈五柳先生傳〉之贊曰:「酣觴賦詩,以樂其志。」這些都明示陶公常於酒後賦詩。其他如答龐參軍之「我有旨酒〈〉,與汝樂之,乃陳好言,乃著新詩」,與遊斜川序之,「欣對不足.率爾賦〈〉詩」,加上詩中「提壺接賓侶,引滿更獻酬」之句,則是在以酒會友時相酬以詩的寫照。在移居一詩中,「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一句後,隨即接〈〉上「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之句,顯然暗示酒可助登高賦詩之興。還有像〈讀山海經〉之「高酣發新謠」,雖明為詠西王母,實乃自詠之句6,其意有如〈擬古〉之七:「達曙酣且歌」,都是表明酣醉之下,可大作詩興。但這裡有一點值得商榷:人酒醉之後,真能為詩嗎?蘇軾評飲酒詩末兩句說:「『但恐多謬誤,君當恕醉人。』此未醉時說也,若已醉,何暇憂誤哉?然世人言醉時是醒時語,此最名言。故讀此詩者,不必作飲酒觀,而淵明先生之意量遠矣」7。可見東坡並不認為淵明的詩句真正是醉後之言。王謠在其〈文人與酒〉中,引〈飲酒詩〉之七:「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然後說靖節「飲酒是有量的節制的」。他更引〈飲酒詩〉序,反過來說淵明「飲酒後還可以作詩」,所以「絕不會有昏酣少醒的情形」8。我們按一般常識來判斷,也認為大醉者只會失態惹禍,不太可能出口成章。可是,陶淵明為什麼要說「既醉之後」才「輒題數句」呢?在考慮此問題前,我們先提一個英國詩人的故事來互相參照:在公元一七九七年,柯立基(Coleridge)寫了一首內容奇異的詩,名叫忽〈必烈汗(“KublaKhan”)。該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