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加快新农村建设工程报告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议案办理暨本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在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由平谷等4个代表团、70位人大代表提出的11件关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议案,经大会议案审查委员会审查,主席团讨论通过合并为一项,交市政府办理。议案重点分析了乡村规划、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长效机制建设、公共财政投入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对加快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代表们的意见。市政府建立了由政府办公厅督办,市农委主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市政管委等32个委办局以及房山等2个区政府协同办理的工作机制,研究落实代表们的建议。目前,有些意见和建议已经在工作推进中予以落实或正在落实,有些疑难和涉及体制机制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正在抓紧调研和制定改革推进的措施。9月10日,郭金龙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议案办理情况报告。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意见,要求将本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并汇报,现将工作分两个部分报告如下:一、全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对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观,为实现“新*、新奥运”战略构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一是农业节水成效比较明显。全市农业节水工作围绕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定位,坚持“工程节水、水保节水、管理节水”三大措施相结合,政府投入不断加大,2006年和20*年分别达到3.2亿元和2.5亿元。截至20*年底,全市节水灌溉面第1页共12页积达到381万亩,占灌溉面积的83%;农业用清水量由2001年的17.4亿方减少到10.18亿方,年均减少1亿方;累计建设350处雨洪利用工程,建成再生水灌溉面积近50万亩,年利用再生水达到2.3亿方。二是设施农业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截至20*年底,本市设施农业占地面积27万亩,其中温室、大棚、中小棚分别占设施面积的23.1%、38.9%、38.0%。设施农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瓜果类和花卉种植面积比重上升。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区域化特色逐步显现,形成了一批专业镇、专业村。三是绿色养殖得到发展。截至20*年底,建设标准化畜禽舍1000余栋,新增产值2.4亿元。大力实施粪污治理工程,全市355家规模养殖场粪污得到有效治理。四是保护性耕作取得较好生态效益。截至20*年底,全市农机拥有量达到300.5万千瓦,拥有各类农机具35万台套,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户达到60464个。2006—20*年,两年共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221万亩,小麦生产全过程实现机械化,玉米生产除机收环节外也已实现机械化生产。五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20*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截至目前,市、区县、乡镇三级,种植、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化、经营管理五大行业构成的国有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共有654个,在编人员7650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为55%,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比例为42%,人才配置明显好于过去。(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一是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进。“十一五”以来,市各主管部门已经陆续编制了新农村建设、山区协调发展、农村改厕、农村改水、农村能源、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等多个专项规划。10个远XX县区县初步完成了村庄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编制和正在编制的村庄规划达1000个,完成了700平方公里的村庄地形图测绘。同时,市各行业主管部门严格规范和科学指导不同领域内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制定和完善了包括农村道路养护、第2页共12页街坊路、垃圾、污水、沼气、厕所、生物质能利用、设施农业、卫生服务站、农村市容环卫、新民居及农村建筑抗震防灾等十多个有关乡村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和建设规范。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