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和类型。(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地理实践力)3.掌握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及其形态特征。(综合思维)一、地质作用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2.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能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对地貌影响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削平山岭、填塞低地作用过程除火山和地震之外都非常缓慢一般较为迅速、明显二者关系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多种多样形态二、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岩浆活动2.地壳运动分类类别示意图运动方向岩层变化二者关系水平运动平行于地球表面受力变形,岩层发生褶皱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二者常常相伴存在垂直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上升或下降受力超过岩石承受力,岩层破裂断开3.褶皱(1)两个概念①褶曲: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②褶皱:岩层受力发生的一系列褶曲。(2)两种基本形态①分类②地貌1[图表点拨]教材P24图2-1-5,该图展示出:背斜和向斜地形倒置。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而破碎,物质疏松,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坚实而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4.断层(1)两个概念①断裂构造:岩层受到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力,岩层就会破裂断开,形成断裂构造。②断层: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相对位移的叫断层。(2)断层的组合及地貌①地垒:中间岩块相对上升,断层面相背倾斜的组合形式,常形成块状山地。②地堑:中间岩块相对下降,断层面相向倾斜的组合形式,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特别提醒]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岩层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5.地震(1)概念: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2)(3)震级与烈度①震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②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6.变质作用(1)概念: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2)对地貌影响:不直接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1)山地地形只是内力作用的体现,平原是外力作用的体现。()(2)褶皱山的形成反映的是地壳运动中的垂直运动。()(3)华山是典型的褶皱山。()(4)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但有多个震级。()(5)喜马拉雅山脉历史上原来是一片海洋,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外力作用——冰川作用B.内力作用——地壳运动C.内力作用——变质作用D.内力作用——岩浆活动[提示](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进行,任何地表形态的形成都是这两种作用共同的结果。(2)×褶皱山是地壳中的岩层水平挤压而成的。(3)×华山是由于断层活动而形成的块状山。(4)×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量,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因此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5)B[喜马拉雅山的崛起是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伴随着外力作用,但在这个时期,内力作用为主,外力作用为辅。]2地质作用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018年3月,肯尼亚东非大裂谷地段出现了一道大的裂痕,宽度超过15米,长达数英里(见下图),并且还会继续变深、变长、变宽。问题1(区域认知)材料中裂痕产生原因是什么?[提示]地壳的水平运动。问题2(综合思维)结合材料预测东非大裂谷的发展方向。说明原因。[提示]会成为新的大洋。东非大裂谷地段的新裂谷若不断发展,未来海水进入将会成为新的海洋。[归纳提升]1.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对地表形态施加影响,一般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地震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