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前五单元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刻度尺,国际单位:米,用字母符号m表示;单位换算: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会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2)会选:根据所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3)会放:把刻度尺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能倾斜;(4)会看:视线应与物体所对的刻度线垂直;(5)会读: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6)会记: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数值和单位)。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一张纸的厚度)、化曲为直法(测铁路线的长度)辅助工具法(测量硬币的直径)4.时间测量工具:秒表。国际单位:秒,用符号s表示;单位换算:掌握秒表的读数方法。5.误差:是指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6.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粗心造成的,错误可以避免,而误差不可以避免,只能减小。7.机械运动: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同一物体的运动还是静止,与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运动的;反之物体就是静止的。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8.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3)比较速度9.速度: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概念: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路程用字母s表示,时间用字母t表示,速度用字母v表示。10.速度的公式是:v=st。速度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1m/s=3.6km/h。1km/h=13.6m/s单位换算过程:20m/s=20×3.6km/h=72km/h54km/h=54×13.6m/s=15m/s11.机械运动的分类: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2.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特点:(1)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不变;(2)速度的大小与路程和时间无关;(3)时间与路程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时间与速度图像是一条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13.变速直线运动:把物体沿直线且速度变化的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14.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v=st,必需的器材:刻度尺和秒表,其中刻度尺用来测量路程;秒表用来测量时间。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音在空气中速度为340m/s;5、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人离障碍物距离在17米以上);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s=12vt);加强原声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