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第一课时——模拟实验的运用摘要本文在“建构式生态课堂”理念的引领下,通过生物模拟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构建生态系统相关知识。关键词建构式生态课堂;模拟实验;自主学习一、教材分析本文是苏科版初中生物第3章第1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旨在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初步学会调查生态系统的调查方法和尝试撰写调查报告,知道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教材从分析池塘生态系统开始,了解生态系统中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到初步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初步知道如何去调查身边的生态系统。本节课将着重介绍模拟实验在本节课的运用。本章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是: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分的不同特点、作用和相互关系分析,加深对于生态系统概念的了解。二、教学目标1.通过制作、观察和分析模拟池塘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作用。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模拟池塘与现实池塘,建构生态系统概念。3.初步学习科学调查,制定计划。4.在模拟池塘的制作中以及领悟科学调查的过程中,确立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5.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树立保护生态的意识。三、教学重点1.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了解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密切关系。3.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四、教学难点1.运用生态系统的概念判断哪些属于生态系统。2.认识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3.学会制定调查计划。五、教学法设计模拟探究实验法、观察比较、合作探究、游戏竞赛等。六、设计思路本节课体现了“建构式生态课堂”的理念,按照“创设情境—分析情境—形成概念—定义概念—概念辨析与应用”的思路设计教学流程。本节课的创新点在于运用模拟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学生通过体验加强感知,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模拟实验是根据相似性原理通过模拟的方法制成研究对象的模型,用模型来代替被研究对象,模拟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实验研究,由于生物学中很多研究对象直接用来进行实验非常困难或者不可能,因而模拟实验成为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1]由于条件受限,城市的学生仔细观察池塘的机会不多,模拟池塘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分析的材料,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建立在学生制作模拟池塘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观察生态系统图片、观察模拟池塘生态系统,进入生态系统的学习,不仅为分析生态系统提供材料支撑,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积极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教师设计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如“贴一贴”,“画一画”等,在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自学、互帮互学进而构建生态系统的概念。为了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学生运用建构的概念判断生态系统,设计计划科学调查一个生态系统。七、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模拟池塘生态系统的制作1.实验材料:透明饮料瓶或者塑料桶、河边的浮萍、活虾、田螺、金鱼或者其他鱼、水草(金鱼藻)、水、除氯剂、小蝌蚪、细沙、淤泥、碎石等。2.模拟池塘制作目的:⑴通过制作模拟池塘生态系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⑵模拟池塘为学生分析生态系统提供了材料支撑。⑶学生自己制作、观察、分析比较模拟池塘,不仅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⑷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建议制作过程:以学生印象中的池塘作为基础,选择材料制作模拟池塘,建议实验步骤如下:(1)把细沙洗干净(否则影响观察效果),淤泥可以套放在保鲜膜中,配碎石放在瓶底。(2)加入池塘水(或者自来水加除氯剂)(3)放置适量水草、浮萍(水草可以用碎石固定)(4)加入小动物教师可做一些提醒:如果有蝌蚪等还需要在池塘底部垫石块等,能让动物浮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