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一、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需要吸收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二)能力目标:1.通过让学生设计光合作用的验证实验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通过师生对话、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改进实验方法的可行性讨论,使学生体验实验设计的乐趣,领悟科学方法,通过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二、实验内容(一)实验名称: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二)实验器材装置:塑料袋(无色透明和黑色的两种)、带橡皮管的玻璃导管、夹子、试管、绳子等。(附图片如下)(三)主要实验材料的准备:新鲜菠菜、澄清石灰水等。三、实验教学设计思路《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七章第二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这节内容中的一个演示实验。课本插图中介绍将一盆植物放入广口瓶来进行实验,不易操作;此外若按照课本步骤操作:最后向广口瓶内滴入澄清石灰水,实验结果不明显,无法清晰地看出实验现象。而八年级学生由于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经验,完全可以通过让学生改进该实验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一)教学重点:理解课本实验设计原则,进一步巩固光合作用的概念。(二)教学难点:如何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三)主要教学策略:讨论法、演示法、观察法(四)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四、实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如下资料分析内容,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据统计,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所消耗的氧气量每秒平均为10000kg。如果以这样的速度来计算,大气中的氧3000年就会用完,那地球上的生物早就无法生存了。氧气会用完吗?学生经过思考,联系所学知识,会发现这其中忽略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自然过渡到本节内容。(二)演示实验,观察思考ABCABC请同学们观察书上的实验装置(如下图),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1.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3.请分别找出其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并说明这样设计的意义。4.请你预测实验现象及植物的长势。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出如下答案:1.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绿叶能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2.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和植物;3.乙为实验组,甲、丙为对照组,通过对照实验,使结论更有说服力;4.预测实验现象及植物长势为: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甲组变得很浑浊,植物会枯萎;乙组石灰水依然澄清,植物生长正常;丙组无现象。(三)学生讨论,教师指导教师适时指出: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案未必是最佳的,你能试着设计一个更好的实验方案吗,并要说明理由。这对学生而言是个挑战,但也能激起他们对设计实验的兴趣。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允许分组讨论,并通过多媒体提示:课本实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如何改进?学生很容易发现:要将一盆植物放入广口瓶,这样大的广口瓶不易找到;澄清石灰水滴入较大的广口瓶中不易观察到明显现象。要改进实验装置,首先要给植物创造一个透光、相对密封的环境。联系我们以前学习的实验,无色透明的塑料袋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次在植物的选择上,可以用新鲜的植物枝条或叶片(如菠菜叶)代替盆栽植物。此外,对于塑料袋的通气问题,可以借鉴课本上的玻璃管,用带软胶管的玻璃导管插入袋口后,用线系紧。(四)设计实验,验证结论经过学生讨论、师生讨论,最后得出改进后的实验设计方案:①取5棵新鲜菠菜,放入一个黑色塑料袋,将带橡皮管的玻璃导管插入袋口后,用线系紧,并用夹子夹住橡皮管,然后向袋中吹气约4~5次,到鼓胀为止,编号A;②准备一个透明塑料袋,编号B,其余步骤与①相同;③另一透明塑料袋中不放菠菜,其余步骤相同,编号C。;B、C装置放在阳光下。③2h后,在各支试管中加入同样多的澄清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