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植物种子萌发的条件一、设计依据与构想《种子萌发的条件》是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了种子的结构,本课为第二课时,将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设计实验的两大原则,即对照性原则与单一实验变量原则。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时,如何设计既遵循科学探究实验的原则,又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实验计划是一大难点。初一的同学对科学探究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动手,在生活中对种子萌发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少有从种子开始栽培植物的经验。因此,本课的教学首先要创设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笔者将探究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作为学生课外的自主探究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并在课上请学生汇报探究结果,师生共同分析、总结种子萌发所需的内在条件。这项活动也为继续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奠定了基础。本课将指导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计划以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说出种子萌发的条件2、能力目标:(1)通过设计探究实验,进一步学习如何控制单一实验变量,能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2)通过自主栽培种子,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尝试客观地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大胆表达自我观点的能力。(2)通过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认同每颗种子的萌发都是一个生命的奇迹,确立爱绿护绿的意识。(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2、难点:设计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的探究实验方案。(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准备大豆种子,课前一周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将所得的种子一分为二,实验组的种子进行处理,可将种子去掉种皮,或处理至无生命力,或去掉胚根胚轴后再种植,对照组的种子不作处理直接种植。可选用一次性纸杯、瓶子等容器来种植。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种植,也可向家长请教种植方法。2、摄制兴趣小组同学提前探究种子萌发外界条件的过程及结果。学生准备:自行种植处理过的种子以探究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可用影像记录种植过程及结果,以备课上交流。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播放课件“沉睡千年的古莲醒了”。提供资料:我国科学家在辽宁普兰店挖出1000多年前的古莲子,经过精心培育后古莲开花。向学生提出问题:你对这种现象是否有疑问?学生的疑问集中为两类,一是为何时过千年,莲子仍能萌发;二是既然莲子能萌发,为何埋在地下千年内都未萌发,而是在出土后的当代。教师过渡:古莲子能够萌发,肯定是在内外条件皆宜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设计思想:古莲子能萌发已是不易,再能开花更是神奇。课件中古莲子开出的粉色莲花让学生惊艳不已,很好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惊叹这个现象神奇之后,要让他们了解其中必然蕴含着科学的原理,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将能揭开古莲开花之谜,从而将学生的思路引向严谨的探究。(二)新课教学【活动一】探究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学生汇报课外自主探究的成果,汇总学生的种植结果如下表,分析某些处理后的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种子类型能否萌发未处理的粒大饱满的种子能去掉种皮的种子能无生命力的种子否去掉胚根胚轴的种子否笔者发现,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处理种子使其无生命力,有的是将种子煮熟,有的炒熟,甚至有学生将种子浸泡在乙醇中,可见这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汇报去掉种皮的种子萌发结果时悟到,去掉种皮的种子即胚,是能够萌发的。而种子去掉胚根胚轴后,胚的结构就不完整。经过上述分析,学生总结出了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内在条件为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教师过渡: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时,每位同学的对照组的种子都是满足萌发的内在条件的,但并非所有同学的种子都萌发了,你是怎么种的?设计思想:学生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时,用了不同的方法种植种子,这就为种子萌发提供了不同的外界条件,在学生介绍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