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诗三首》之《伐檀》、《氓)》教案总体教学目标1.积累相关的中国文学史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和《楚辞》,了解屈原。2.通过古诗的鉴赏活动,使学生学习、体会鉴赏古诗的方法,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力,增进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一)导入《诗经》它大概有3000多岁了,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它却仍然活跃在我们的语言中,映射在我们的思想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译:在别的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其它: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国风·王风·黍离》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学习我们民族的经典,更重要的是《诗经》对我们人生也有着现实的指导作用。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诗中思想正统、纯正)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下面让我们“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二)知识要点(1)《诗经》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成书于春秋时代。本称《诗》,存诗305篇,也称《诗三百》。因其书为毛公所传,又称《毛诗》。汉代后被儒家列为经典“六艺”之一,故称《诗经》。补充:“六艺”第一种说法:(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乐经》散失,仅存《乐记》一篇,乃并入《礼记》中,后遂有五经之名。)儒家奉有“四书”、“五经”“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用心爱心专心“四书”指:《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六艺”第二种说法:(教育科目)礼、乐、射、御、书、数(礼包含政治、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的培养;书是识字教育;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的传授。)《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雅”和“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补充:《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