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是普希金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作。这首诗写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气氛,表现出战斗者的豪情。虽然起义失败,阴云笼罩,但是诗的格调高亢,壮志凌云,豪迈奔放,充满了必胜的信念。诗人以无畏而自由的歌唱,传递了对战友和同志真挚的感情。本文是普希金政治抒情诗的杰出代表作,以“文本研习”方式呈现。其编写意图“意在引发学生关注个人操守,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了解伟大人物为信仰和理想无私奋斗的精神,维护社会公正的品格,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根据高中阶段的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了解不同阶层的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不同人格追求。要理解诗歌的意思,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在诵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接触和掌握诗歌的品读方法。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点: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掌握基本的诗歌朗读方法,准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十二月党人及其妻子的价值追求。思路方法一般处理短诗教学时,会链接很多课外阅读材料,这种方法固然有其好处,但不能包医百病,以不变应万变。本设计着重于文本内涵挖掘,充分考虑到本诗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意义,并加以辅助性材料助读,使学生能够在一堂课中,与十二月党人的形象、灵魂、价值追求紧密接触,浸泡其中,方得真谛,为自己的独立人格涵养埋下一颗种子,使其在内悟中而产生、滋养出对国家、对底层民众的自觉关注,而不是以说教的、灌输的方式进行。语文学习有两条必须跋涉的河流:一条是理性的河流,一条是情感的河流。像教《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这样政治色彩如此浓厚的诗歌,如何把握好“理性”和“情感”这两条河流,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诗歌教学是一个情感的教学过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是一个培养学生能力的场所。对于诗歌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更需要培养一种读诗的能力。通过对诗歌的朗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情感的把握,使学生同时在“理性”和“情感”的河流中徜徉。当然朗读的方式可以多样,有个人朗读、齐读、教师范读等,通过多样的朗读,寻求朗读的方法。教学方法:以读带悟为主。课时安排:一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2.在阅读中形成对“十二月党人”和普希金的情感认同、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从而内化为自己独立的人格力量。3.理解诗歌的意思,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4.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设计导语设计情景导入我们这一板块的子题目是什么?……殉道者之歌什么叫殉道?用心爱心专心1……为了理想而献身在我们上节课中我们领略了屈原追求理想的信念,最后屈原在祖国灭亡之际、在理想幻灭之际,抱石投江。今天我们来看看外国人面对理想的时候是怎样做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俄国著名作家普希金的作品《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2.基础积累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徒然:白白地,不起作用。苦役:旧时统治者强迫人们从事的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枷锁:枷和锁链。比喻所受的压迫和束缚。信息筛选用心爱心专心2方法点拨诗歌朗读1.请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这首诗,谈谈读这首诗的具体感受。提示:要注意诗歌内部部分字词的朗读。(1)诗歌语言的特点。(“临降”一词,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