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2、捕捉意象,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1、背诵全诗。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登高》也是作者滞留夔州所作。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二、展示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2、捕捉意象,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三、诵读感知1、听录音2、个别诵读3、齐诵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展示自学提纲1、这首诗哪几联写景,哪几联抒情?2、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从视角看,这些景物是按照怎样的方式呈现的?3、诗人笔下的景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奠定了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4、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人认为这两句有八重悲哀。试问有哪八重悲哀?5、“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的内容?(二)检测自学,师生共同明确:1、这是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2、仰视:秋风劲急、长天高远、猿猴哀鸣(听觉)俯视:小河清冷、沙滩灰白、鸟儿低回仰视,无边落木;俯视,不尽长江。3、秋江景物凄清、萧条。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及哀猿的啼声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悲苦,奠定了诗歌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4、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就这两句诗分析出八层意思,原文是:“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5、“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用心爱心专心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自身。(三)自学小结:1、本诗的主旨:《登高》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2、本诗的艺术特色1、对偶工稳,音韵和谐。2、情景交融,意境开阔。3、沉郁顿挫,含蓄深沉。四、当堂训练1、背诵全诗2、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明确:“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点拨:“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五、拓展探究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呢?明确: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宋玉的《九辨》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六、布置作业预习第六课《琵琶行》,说说这首诗写的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