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3、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北宋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南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二、题解及作者:柳永生于公元987年,卒于公元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变。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就是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他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伎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困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他的词集是《乐章集》。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在他的《乐章集》中,有一首千古名作,这首千古名作是北宋婉约词中的一件精品,是描写爱情,描写离别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感叹。这首千古名作就是——《雨霖铃》。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首作品。三、朗读:1、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2、齐读: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并且注意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整体感知1、这首词语言文字方面的理解,参考注释。本课重点赏析这首词的内容和写法。词作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长亭别离下阕写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情。羁旅长愁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下片的画面。五、鉴赏意境。1、词人在这首词中选取了哪些景物去创造一个缠绵悱恻、哀怨动人的意境呢?景物:(实写)烟波暮霭楚天(虚写)杨柳晓风残月(虚写)2、分析意象。寒蝉骤雨长亭都门①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②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参考: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补充资料:寒蝉、长亭、骤雨初歇(意象)等都是最能表现他当时心情的事物。寒蝉: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这些诗句都是借“蝉鸣”来抒发悲苦忧愁的思想感情的。因为蝉的鸣叫,呕哑嘲哳难为听,而秋蝉的鸣叫就更加凄凉,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