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古代诗歌七方法方法一:知人论世,以“实”揆情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等,有助于对其作品进行理解和把握。1.阶段不同,情感悬殊作者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的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前者写于作者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那种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后者写于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分开后的时期,全词写她与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2.作者不同,风格各异不同的作者,人生的际遇不同;不同的作者,心路历程、精神世界、理想追求、人格品质也不相同,所以作品所呈现的旨趣风格也不相同。如:同是吟咏王昭君的诗歌,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歌向人们展示了王昭君的悲剧形象,集中抒写了她的怨恨。然而,杜甫咏王昭君,也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写作此诗时正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月夜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而清初著名学者刘献廷的《王昭君》:“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此诗表达多个意思。字面上的意思是一个画师怎么能够评断出一个人的美丑?更进一层的意思是后宫里的美女,像王昭君这等姿色的,可能还多得是,只因为昭君要远嫁匈奴,临行前向皇帝辞别时,才被皇帝发现了她的美,至于那些始终没被皇帝发现,白头宫中的美女,还不知道有多少呢。甚至还可以这样引申:社会上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人才被埋没的悲剧实在太多太多了!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文学作品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是离别诗,汉末文人诗中流露出的多是一种离别的哀怨,而初盛唐送别诗则普遍呈现出乐观的基调。这显然是和两个历史时代迥然不同的精神氛围分不开的。方法二:辨析结构,因“形”度情诗词诗歌从结构上看,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蕴藏在后面的句子中,我们要注意它由景转情或由情转景的变化,仔细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词一般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与情会有相应勾连,由景转情的衔接点一定要准确把握。诗歌的题材往往是判断诗词大致情感倾向的最佳依据,常见的诗歌题材有:送别诗、怀古诗、边塞诗、咏物诗、田园诗、羁旅诗、咏史诗等。方法三:寻求线索,借“势”窥情线索一:诗题作用: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题材类型等诸多重要信息。示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事件背景地点情感目的对象线索二:诗眼作用:表达情感主旨。示例:杜甫《登高》诗中“艰难苦恨繁霜鬓”,一个“恨”字,浓缩家国情怀,包蕴全诗旨趣。线索三:诗注作用:注解疑难词语、作者、背景、典故出处等,暗示诗歌主旨、作者情感。示例:2017年全国卷Ⅱ《送子由使契丹》一诗下面给出的三个注释涉及地名、典故内容等。线索四:关键句作用:直接或间接透露作者的情感。示例:苏轼《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显然是作者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实反映。方法四:抓住手法,析“法”赏情诗词往往灵活地运用“艺术手法”,因此破解“艺术手法”也就扫清了理解诗词的障碍。容易造成阅读障碍的艺术手法有:手法措施示例反衬翻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为亮、动,实为暗、静比兴还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借雎鸠和鸣求偶,写君子对佳人的追求典故溯源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张翰归隐一事互文合并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和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