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翡冷翠山居闲话教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课题翡冷翠山居闲话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抒情散文的情思生发之源——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和对社会的独特体验2、认真阅读,循文体情,与本文和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教学重点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与本文和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教学难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与本文和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教学方法朗读、体味、讨论。教具及课件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与学生主体活动个案修改、补充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作者的情感。2.学习字词一、导入新课请同学欣赏《再别康桥》的配乐朗诵,营造美的氛围,并由此引出作者。二、介绍作者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三、分析课文1、解释“翡冷翠”即意大利著名城市佛罗伦萨的个性翻译,这个译名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遐想。“山居”就是“作客山中”的意思,作者曾经漫游欧洲,在此城的山中呆过一段时间。2、通读全文,概括每一小节的段意第一节写山居环境之明净可人,景致之美丽诱人,值得一游。第二节作客山中,无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色。第三节作客山中,无须约伴。第四节独身闲逛的妙处。第五节赞美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3、你觉得哪一节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明确:第五节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5、以第一小节为例,体会“闲话”。朗读第一小节开篇就虚设:“上山或下山”——行动不确切;“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时间只是泛设;“比如……假如……”——只是打比方、作假设。原来,一切皆是虚泛,不是实在。但阳光暖和,空气明净,风景秀丽是作者平日所目见身感的。板书设计教学探讨与反思:专题:是什么让我们感动教学课题翡冷翠山居闲话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抒情散文的情思生发之源——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和对社会的独特体验2、认真阅读,循文体情,与本文和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教学重点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与本文和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教学难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与本文和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教学方法朗读、体味、讨论。教具及课件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与学生主体活动个案修改、补充一、研读课文思考问题1、纵观全文,说说“客居山中”的妙处主要有哪些?明确:1、尽情领略秀美的风景2、获得身心的自由3、认识自然,获得精神的滋养2、作者向我们“闲话”“山居”的妙处,他最看重哪一点?明确:获得身心的自由3、第2小节是身心自由的哪个方面?第3—4小节是哪个方面的自由?明确:身的自由,“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心的自由——“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一个人漫游”身的自由还是一种表层的自由,心的自由才是深层的自由。朗读第3节,思考:4、一向浪漫多情、很有女人缘的徐志摩怎么一反常态地朝女人“开刀”,称女人为“美丽的花蛇”?5、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家、朋友的家、执事的地方说成是“大牢里的狱室”?明确:世俗总有拘束,只有投身自然,才能在片刻热爱间摆脱俗务,获得纯粹的自由。6、“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作者为什么要说得这样严重?表达什么情感?7、“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它就卷了起来”,怎么理解这个比喻句?8、本段文字的用词是不是显得太过偏激?比如:“严格地取缔”“只许”“无非”“严格地为己”“极端的自私”等等。明确: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坚决”和“纯粹”,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执著。朗读第4小节思考:二、讨论题:陶渊明脱离官场、回归田园慨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自由之乐;朱自清在月下荷塘,暂时摆脱尘世的烦恼,找到了自由的感觉,独处的妙处;徐志摩在翡冷翠山中摆脱世俗的羁绊,尽情享受作客山中的妙处,获得身心的自由;他们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定律,即:要追求诗意般的生活和自由的感觉,就必须远离现实,回归自然。而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