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资料分析,比较人体呼出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的差别。②说出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③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资料分析及整合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空气质量与呼吸的关系,关注空气污染情况。教学重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教学难点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及原理。学情分析学生对呼吸是非常熟悉的,但很少关注自己的呼吸,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反而了解得不够深入。生活中存在的很多疑问,恰恰是教学中的资源。本节主要讲述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资料分析及对比认识,理解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原理。教学准备课件,石灰水、吸管、试管等教学过程: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一、个性学习学习目标建议一:P50资料分析自学提示:观察演示实验,阅读教材P50资料分析,思考讨论题1、2、3。进一步思考:呼出的气体在组成成分上发生了变化,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这种是怎样发生的呢?学习目标建议二:观察图片IV—26,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思考以下问题:(1)支气管的末端形成什么?(2)它的外面缠绕什么?(3)有什么特点?二、同层展示三、小组合作1、小组同层展示交流:展示的同时,重点质疑。2、异质帮扶,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四、师生探究(1)氧气进入血管之后,又上哪去了?(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运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2)氧进入细胞最后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有何意义?(3)教师点拨升华:根据学生的展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原理。五、完成作业小结: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4.气体交换的原理:通过气体扩散作用来完成。反思与重建一、课堂检测题:1.做人工呼吸进行口对口吹气时,每分钟吹气的次数应是()。A.12~14次B.16~18次C.60~70次D.100次以上2.在学校体检中,强强同学的肺活量三次测试结果分别为:3100毫升、3800毫升、3600毫升。请问:强强的肺活量应是()。A.3100毫升B.3500毫升C.3600毫升D.3800毫升3.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中,至少通过的细胞层数是()。A.1层B.2层C.3层D.4层4.人在剧烈运动后,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中含量增加最多的是()。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水蒸气5.人在溺水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煤气中毒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B.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二、作业设置一、必做题:(一)基础知识部分1、肺的结构与呼吸功能相适应,与此无直接关系的叙述的是()A、肺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B、肺是内脏器官中位置最高的器官C、毛细血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D、肺泡外包着毛细血管网2、肺泡外面缠绕着毛细血管,这有利于()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B.增加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C.肺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D.气体顺利运输到组织3、氧气进入体内最终要到达()A.血液B.肺部C.心脏D.组织细胞4、进入血液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内的什么部位被利用()A、细胞核B、细胞质C、叶绿体D、线粒体5、呼吸时,呼出的二氧化碳是在()产生的。A、肺泡B、血液C、气管D、细胞6、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相比,其变化是()①、温度升高②、水分增加③、氧气含量略增④、氧气含量大增⑤、二氧化碳含量增加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⑤D、①③④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全是二氧化碳B、只有深呼吸时,才能把肺泡内的气体全排出C、血液中的氧气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D、肺适于气体交换的原因是肺泡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二)能力拓展部分8、法医判断死婴是否产前死亡的方法之一是将死婴的肺剪下一块,投入水中,判断下沉者为产前死婴,因为()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B、肺泡被血块堵塞C、肺为吸入空气,呈实体状态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