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6第27课-岳阳楼记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范仲淹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1~4段。②过程与方法:运用“进入角色法”,质疑释疑,掌握作者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能流畅地朗读、背诵1~4段。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宽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提升思想境界。二、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2.学习和积累文言实词,准确背诵和翻译1~4段。三、教学难点掌握第二段写景的角度,理解第二段的作用。四、难点突破教学中要运用五环节教学法,加强朗读,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课前准备1.搜集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的图片资料,了解范仲淹。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并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是仁人志士千百年来忧国忧民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感悟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二、确立目标自主学习1、查阅资料,解题。2、掌握作者文学常识。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4、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5、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及读后启示。明确:1、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岳阳楼高三层,下临洞庭,遥望君山,建筑雄伟,气势磅礴。许多文人学士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它叙事、写景、抒情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大体分两类:(1)寓情理于事、景、物中;(2)由事、景、物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都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就属于后一类。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27岁中进士,为官敢于直谏,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议,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死后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的诗文代表文学创作的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3、听朗读,注意语气、语调、停顿,给加点字注音:谪守zhé潜形qián怒号háo朝晖夕阴huī淫雨霏霏yínfēi樯倾楫摧qiángjí薄暮冥冥bómíng浩浩汤汤shāng岸芷汀兰zhǐtīng宠辱偕忘xié4、合作朗读划分节奏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衔/远山,吞/长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三、合作探究师生互动进入角色:“与作者面对面”质疑释疑,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要求:全班分为两大组。A组同学为提出问题组:就1~4段重点字词及文意等方面提出有疑问的地方。B组同学为“作者范仲淹”组:与A组的同学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