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归园田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和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3、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二、重点难点: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及情景交融的意境。三、过程与方法:1、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见附录)2、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提炼与升华的工作。3、情感与态度: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重返诗意的田园。四、预习:(1)、了解作者,能作简要介绍。(2)、思考“归”的含义,从何处归,为什么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归纳出作者归后的所做,所闻、所感。(3)、从所给“田园诗歌(选)”中选取同学们喜欢的一首,说说原因。(4)、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5)、如果以下列作文为题,你能联系到陶渊明吗?(每个同学写一小段100字左右)①“必须跨过这道坎”、②“忘记与铭记”、③“诗意地生活”、④“位置与价值”。五、教学过程:(一)、导语:先让有种过地,是农民家庭的同学,说说对农村田园的感受。(学生活动)……在人生的道路上,假如有两种选择: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做官,有名有利。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做农民,自己种田。……(学生活动)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他选择的是做农民。也许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劳作的艰辛,而陶渊明看到却是另一番的田园风光,尤其是一个在经历过多次仕途生活的发自内心的声音。《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都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齐读全文(学生活动)(二)、了解作者:假如你是一位导游,游客们来到了陶渊明的故居,你如何向大家介绍?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41岁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向我们比较熟悉的《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这就是归隐后所写。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也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财富。(三)分析诗歌:(1)、分组朗读,然后背诵。(学生活动)(2).文言文词语:1、解释加点的词相同的(B)A少无适俗韵(适应)/处分适兄意(顺从)B一去三十年(离开)/魂去尸长留(离开)C方宅十余亩(四周)/磐石方且后(方正)2,下列句式不同是(D)A开荒男野际B狗吠深巷中C鸡鸣桑树颠(省略“于)D暧暧远人村(主谓倒装)(3)题解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